一、《中庸》的尴尬
1、在阅读今天的文章之前,先复习一遍6月7号熊老师文中的提醒:“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有一种警醒,首先要搞清楚这些书是写给谁看的。”
2、“中庸”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写给君王看的,是朱熹合刊“四书”为它确立了经典地位。
3、将原本给君王讲的道理,用来教化平民百姓,这种错位,常常会造成理解上的尴尬。
二、《中庸》的内在矛盾
1、《中庸》断言,有大德的人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地位、财富、名誉和寿命,成为天命之君。
2、舜是大德之人,也成了天命之君,但他的履历表多半都是传说。
3、还有,孔子这位大圣人怎么就一生碰壁呢?
(此处略去孔颖达令人沮丧的解释,以及《中庸》中充满正能量的鸡汤)
4、“有大德必有大位”,还真不是儒家的一贯主张。
(《中庸》掺杂着一些背离儒家基本立场的话,也许是其他学派的人作的批注被误收进正文里了吧,或者有些内容出自儒家功利分子之手,或者那只是劝人向善的善意谎言。)
三、《中庸》的“诚”和“诚之”
下面讲一段曾国藩的心得——“诚”和“诚之”(根据罗胖讲曾国藩时的内容,叙述个大概。)
李鸿章上任直隶总督前,曾国藩问他:与洋人交涉,作何主意?
李鸿章说: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安徽方言,油腔滑调的意思)。
曾说,不可,还是用一个“诚”字,洋人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同情心,我们现在弱,你虚强造作,人家是看得明明白白。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
后来,李鸿章对人说:办理外交,不论英俄德法,我都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收大效的时候。
四、以下观点值得商榷:
1、儒家君子是原则至上的,只论道义,不论成败。
——信这,会导致创业融资不成功。
2、“如果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你就要学会改变自己的内心。”这种话其实最是儒家不爱听的。真实的孔子会说:“无论能否改变世界,无论自己遭遇了什么,无论成败得失,都不要改变自己的内心。”
——孔圣人内心太强大了,我等凡人真正学不来。
3、君子处在什么地位就安心过什么地位的生活,对任何境遇都能怡然自得,不生非分之想。
——若“君子固穷”,“母亲节”都没钱给老妈买点啥,还好意思怡然自得?
4、君子永远生活在一个不抱怨的世界。当然,人家不仅不抱怨,还时刻保持高风亮节。做领导的时候不欺负下属,做下属的时候不巴结领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除非你是“官二代”,不用巴结领导。
5、君子本着原则行事,有一贯的操守,会选择安稳妥当的生存方式,做好自己的本分,至于穷通贫富则听天由命;小人是奔着明确的功利目的行事的,宁可冒险来贪图侥幸的成功。
——马云、马化腾、罗胖、罗永浩……,他们都是小人啰?
6、富贵不能给君子带来更多的快感,贫贱也不能给君子带来更多的苦恼。
——干了,这碗,汤!
五、《中庸》留下的名言
1、“自卑”——“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自卑”一词就出自这里,但原义是说登山要从山脚开始。
2、“人亡政息”——“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好学近乎知(zhì),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教你比别人付出百倍的努力。
6、“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心学和理学的对抗就是“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对抗,总在争这两个概念。
7、“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西方自由主义者拿这两句话来纪念哈耶克。
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