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老师著作,书中告诉我们,人生不只是要学习,更要娱乐与休闲。
以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柳比歇夫为列,一生出版70多部学术著作。所谓业余时间,作为休息,研究跳蚤分类,收集35箱标本,共13000只,对5000只公跳蚤做了切片。
柳比歇夫还爱看歌剧,手写回信,还每天陪老婆散步。人家一点没耽搁娱乐生活。
再看秋叶老师: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学工处校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
微博、微信打造“秋叶PPT”品牌,网易云课堂明星课程《和秋叶一起学PPT》发布者,仅2014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万。
开通微信公众号“幻方秋夜青语”,定位“微树洞”,专门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影响很大。
代表作有《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和秋叶一起学PPT》、《学会独立思考--学习篇》等。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从四个方面述高效读书的可行性,以及怎样进行高效读书。
一. 没空读书?再忙也可以一年读上百本书
每星期读二本书,一年下来差不多上百本书了。除了学龄前儿童和已退休人员,大家的工作用书,学校学生用书,娱乐爱好用书,生活以及教育类书,小说、杂志等故事类书籍。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除了纸质类书还有电子类书,电脑、手机既可以上网看,也可以去下载看。低头族接收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一年百本书的阅读量。
二 . 怎样读书?这些误区你也困惑吗?
怎样才算读完一本书?
这个要具体书籍分别说,业务类书籍要认真研读,休闲类的范范读,读了就忘也无所谓。
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的多。
合理搭配四类书:
1工具书。词典参考类。
2专业书。每个人都有一个专业要安身立命的根本
3视野书。只有一种专业思维的人是可怕的。要开拓视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多个维度去思考,我们能有更深领悟。
4潮流书。与社会与时俱进,总得读一些新书。
三 读了就忘?10种读书方法(重点来了)
1. 通读法:培养思考框架
读书时,自己要在脑子里形成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方法如: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关于某一领域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方法论的底子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学习如何阅读和思考。
2. 树读法:主题阅读法
选一个感兴趣的领域至少看10本同类书籍。然后仔细想想与那些专家看法是否一致,得出自己的思想框架.你以为每个专业读一本最好的书就了解全部?不可能。
3. 图读法: 我是如何啃硬书
画个思维导图吧。把思想变成PPT,简单易懂了。选书的时候,要么狠主流要么有深度。一次一定要把一本书写完,哪怕一次只写一章。秋叶老师是做PPT的大神,搜他博客看看。
4. 框读法:读经管书
1介绍作者。2分享精彩片段3总结本书价值。
5. 炼读法:如何读畅销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本书写出来一定有他的逻辑。你看完这本书,知道提炼出它讲什么吗。把作者的意思变成自己的核心观点是非常难的。
所谓炼读,就是把一本书读薄。还能看出作者的逻辑思维才是成功。
也许作者水平非常高,你练到最后也未必全部理解,但这种努力会大大提高思考能力。
6 . 逆读法 :我是如何读“传道书”的
“传道书”就是作者貌似“大牛”,或者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失偏颇的书。这样的书很多观点我不同意,或者认为某种条件下是不成立的。就故意反着读。一条条反驳,说出理由。
不过逆读的话最好还是学习一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这样就容易看出哪些问题是有隐含的价值观冲突,哪些隐含不同假设,哪些有逻辑错误,哪些论据不可靠。
7. 抄读法:我是如何读“大牛书”的
有些作者高你太多,就别去装内行写书评了。大牛书就可以抄人家的经典语句了。每句话都超有用啊好经典。
8. 仿读法:我是如何读“工具书”的
一般用来读工具书。按照上面步骤方法读。
9. 诵读法:我是如何读“文艺书”的
我喜欢读诗,觉得诗歌要朗读出来才有味道。读完后偶尔写篇好评论,很开心。
不过文艺书要写好读后感,最好的方法是对比阅读,两边一对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
附写诗评方法:
a. 交代背景。阅读背景。比如你是从哪里看到这首诗的。以此为开头并不显得突兀。
b. 交代基本信息。诗人的名称和基本信息,传奇人生经历类。
c. 表达感受。交代一下你读诗歌后什么感受,喜不喜欢这种风格,语句。
d. 陈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这个部分就是很主观的感受了)什么句子让你心中悸动,脑洞大开?被诗人想象力所震撼。
e. 进行对比。(只对作品评价会略显单薄,也会让人觉得不是很专业。对比就让小白显得更专业些。)
f. 友情分享。
g. 模仿学习。你若是能模仿作者风格写首小诗,最好不过了。
10. 闲读法:我是如何读“快餐书”的
网络小说读一读,休闲娱乐美啊美。不想这么多了。
四 我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步,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往往越有助于你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第二步,快速诵读一遍,我的习惯一般是速读。
第三步,看到启发性或者精彩的单元,我马上停下来做记录。写旁批,做摘录,写个微博表达感悟,画个逻辑框图等。
第四步,对于有感觉的书,记录了足够的素材,我才会考虑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