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乱世枭雄——汉朝的彻底结束
公元189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通过察举制中举孝廉方式入职官场的曹操看不惯董卓的骄横跋扈,于是逃出了洛阳,跑到陈留,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不料兵力悬殊太大,伐董失败,但在此过程中不断养精蓄锐,实力大增。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直到公元195年,才终于回到洛阳,此时的洛阳经过“董卓之乱”后,民不聊生,曹操接受了谋士毛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并劝献帝将国都暂迁到许城,于是在公元196年,汉帝迁都许城,许城便成了东汉的临时首都,改名为许都,从此,曹操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势。
自从他迎回献帝之后,曹操权利迅速膨胀起来。建安十七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待遇。
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
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立为魏太子。曹操本身的成分比较复杂,他是宦官世家出生,通过察举制逐渐成为了权臣,后来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献帝又成了外戚。
曹操不仅在政治上获得了的胜利,也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逐渐发展壮大成三国中最强的政治军事集团。
但自始至终,后汉灭亡到三国鼎立,相互争夺中原大权到司马家族统一,后汉的外戚没有一个敢像王莽一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取代皇权,坐上金字塔的巅峰位置。即使汉末曹操可以直接废掉献帝,掌握政治权利,他也深知“废主自立”,不仅让群侯与之对立,被天下不齿,还不能获得各层级士大夫的服帖。
故此,曹操被称作没有名号的皇帝,一直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实行的仍旧是外戚专权,他和梁冀专权之前梁商一样,为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垫定了基础。
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汉初才算彻底结束。
纵观 整个汉朝400多年的历史,每一次重用外戚的背后都有繁复的政治背景,一个国家要将所有的权利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即便这个人如圣人在世,也难以考虑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难以控制得住千万百姓,历史上不乏大量明君的出现,但最终对明君的评价仍是褒贬不一。
集权的另一种方式,是懂得如何分权,如何操纵,一旦权衡驾驭不住,就会让居中的皇权天平倾斜,成就这些偏房群体的专权。外戚集团在汉王朝的巩固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最后也为汉王朝根基的挖掘者。
但不论专权如何干涉朝政,外戚专权也是围绕皇权而存在的力量,始终伴随皇权而存在,是皇权组成部分而已。不管是附庸于皇权,横行霸道也好,还是凌驾于皇权之上,取而代之也罢,一朝天子一朝外戚专权。此乃一朝灭亡的惨痛教训,也给后世之人立下了“外戚不得干政”的警告,皇权才是最高的。
上一章:皇权的衍生物—外戚专权(4)
下一章:皇权的衍生物—外戚专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