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夏令营泰美~拜县D9】20170810
心理课,第六课。
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闭上眼睛,每个人的额头会被贴上一张贴纸,然后睁开眼睛,在不知道自己是被贴了什么图形的情况下找到同伴。不能用语言交流,眼神,肢体都可以。
其中有1人1组,2人1组,3人1组,4人1组。
有的人是被其他人拉到自己一组的,也有的人想加入其他组,被每一组的小伙伴拒绝,有的人被推入了某一组,每个人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图形的情况下,都明确地分好了组。
1人组的神情充满疑惑,2人以上组的伙伴神情较为坦然,因为他人的对照,他人的告知让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而1人组因为每个人用拒绝加入的方式告知,所以还是不太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图形。
自己不了解的部分,别人了解你的部分,在人和人沟通的区域来说,就是自己的盲目区。
在人际沟通中,如果把信息比做一个窗子,那么被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乔哈里视窗是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研究,并根据“自己已知—自己未知”和“他人已知—他人未知”这两个维度划分的。
开放区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我们的姓名,熟悉的朋友间家庭住址,学校信息,家庭成员的信息,还有呈现于微信的各种公开信息。
开放区的信息具有相对性,例如我们这次夏令营的行程安排中,第二天的行程都会在特定的微信群中发布,那么作为成员之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了第二天对方的行程安排,但是不参加这次夏令营的人,即使你自己再好的朋友,也不太可能时时知道你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当然,如果你告知了远方的家人,可能下午4~6点我在飞机上,那么那个时候他如果想找你,也会因为你把信息放在了他的开放区而不会干着急。
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有人对香菜过敏,有人对芒果过敏,有人不吃辣,因为大家把信息放在了开放区,那么大家在一起点菜吃饭的时候就会为这些朋友多加注意。
人和人之间沟通,开放区越多,沟通起来也越便利。
盲目区
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
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缺少了每日反思觉察的时刻,那么很多时刻就是处于盲目区。
有家长问,我和孩子起冲突的时候,我们处于什么区域?我觉得孩子有些方面做的不合适,但是孩子又拒绝接受。
这个问题很好,当我们在指责对方的时候,我们认为我们看到了对方的不足之处,也就是看到了对方自己不清楚的区域,但又没有反过来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沟通是单向的,其实对方看到的是自己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指责情绪,而自己却不知道,也就是双方都在盲目区交流,也就是无效交流中。
走出盲目区的关键在于打开心,倾听对方的反馈,当认真思考了对方的反馈后得出的觉察和改进,那也就意味着缩小了盲目区。
当一个人多说,少问,不去询问对方的反馈,就容易处在盲目区。
解决方案就是不仅要多说,还要多问。
隐藏区
是自己知道,别人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任何人都需要有隐藏区,一个成熟的人并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要告诉对方。但在积极有效的沟通中,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是增加沟通成功率的捷径。
“我以为你知道~~”“你应该~~”这样的冲突就是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隐藏区,就是自己的想法对方都知道。
一个内心封闭的人容易成为一个神秘的人。
解决方案也就是学会主动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未知区
自己和别人都不清楚的信息。
未知区是值得去自我发现的区域,对孩子来讲,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可以带孩子去尝试不同的兴趣班,去提供各种平台来挖掘他的天赋;对于成人也是,人生任何时候都没有定式,终身学习的年代,就是让我们不断去学习新事物,去挖掘自己的各种可能性。
就像图乐园的家长们,情书坑,运动坑,英语坑,书法坑,或许5年前从没有想过今天的自己可以每天过的如此有目标又有乐趣;图乐园的孩子们也可能没有想到过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可以走过那么多城市,学会那么多技能,尝试过滑雪,攀岩,溜索,露营,帆船,冲浪,皮划艇等等如此众多有趣的体验。
当我们不断去自我发现,那么越来越多的未知区也会转向开放区。
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当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的步伐越来愈大,那么我们的未知区也就会越来越小。
尾声
乔哈里窗是帮助我们沟通的有效桥梁,这个世界没有义务来了解你,但为了让我们生活的更加愉悦,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更了解我们。
我要学会,向这个世界积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