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班级管理更是如此。
我现在教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就是说,以历史为鉴,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衰。那么,拿历史上的经验管理一个班级,那更是小菜一碟。所以在开学之初,我参照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制定了班级管理总路线。
土地改革总路线,就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制定班级管理总路线,就是依靠优等生,团结中等生,力挽后进生,有步骤地分别消灭“捣乱分子”,从而使班级稳步发展。这条总路线就是根据班级制度和班级目标制定的。
01 发挥优等生的影响力
我们班男生成绩好的比较多,前20里有15名都是男生,他们渴望被崇拜,激发起他们的潜能,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我经常在班里表扬这些优等生,夸他们是中流砥柱,是学生的标杆,树立他们的正面形象。现在班里薛盛开、杜宁玉、王志森、杨培帅几个学生,课余就趴在一起研究难题。我见到就抓拍镜头,给所有学生讲,看看人家几个,这是咱们班最美的风景。这样场景越来越多,老师下课围着老师不让出教室,撵着问问题,多好!
02 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
每次考试之后,不能奖励个别,打击大部分。设奖范围要大,让更多学生看到希望。奖励班级前30名和进步之星,班里一共63人,坐在南半球的40多人,要让他们知道,你不努力,社会对你更不公平。培养学生比学赶帮超意识。
03 力挽后进生
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二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
原因何在啊?
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初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态度决定行动,端正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很重要。
要不厌其烦的找这些学生谈话,告诉他们,不求结果,只要努力,尽力就行了,将来才不后悔。
04 消灭“捣乱分子”要有技巧
80%的时间用在这些人身上。对付这几个学生要单个出击,不能说“你们这一帮”,否则真会联手,更麻烦。离间他们的关系,各个击破。
所谓“捣乱分子”,其实是很普遍的"初二现象"!!
1
什么是“初二现象”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二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所以初二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特别关心。
2
“初二现象”的焦点问题
1﹑早恋
2﹑上网
3﹑不说学习成绩,混日子
4﹑逆反心理严重
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
3
为什么会有“初二现象”
为什么到了初二,学生会有那么多的烦恼?
1﹑生理因素
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很多家长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3﹑心理因素
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