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搭乘同事或亲戚的车,坐上副驾驶,下意识地系上安全带,却被驾驶员轻笑制止:不用那么麻烦,我用安全带锁扣扣上了,警报不会响的。说完一脸得意。
一群人蜂拥着上车,发现拖家带口连老带小车里坐不下,多出来一个人怎么办?大家附和着说小孩子嘛坐大人身上,或者后排挤挤就行,不用再麻烦打车啦!然后车后排一下子挤进四个甚至五个人。
老人家宝贝孩子,抱着尚不会走路的孩子坐在副驾驶上,还时不时举着孩子趴在前挡玻璃处玩耍。
家人出行,大家对14岁以下青少年不得坐副驾驶位已了然于心,所以很自觉地让孩子坐在后排,但是没有很自觉地安装安全座椅,更不用说很自觉地为孩子系上安全带了。
这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你是不是觉得理所应当?还是内心不认同明知违规不安全,但却懒得去改变做法,甚至改变身边人的看法?你是不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这样无伤大雅,只要自己开车时小心谨慎些就行?
嗯,句句戳中是不是?在安全尚无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在理智清醒的情况下,以上这些矛盾困惑我们会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危险总在不经意间偷袭我们。
就在前天,朋友告知了一个惨烈的消息。
坐标上海市区某条主干道,妈妈陪着儿子坐在车后排,爸爸开着车,一家人正前往球场参加孩子的冰球训练,惨祸发生了。一辆公交车不知什么原因拦腰撞向了孩子坐着的那侧车门,车子被撞得连转三圈,孩子在猛烈撞击下颅骨开裂,颅内淤血严重,面部受伤惨不忍睹,到现在仍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生死未卜。
这个事故让人觉得遗憾与揪心,既然是事故,首先是不确定的偶然性导致的,公交车为何猛烈撞击?车速到底有多快?这些因素都需经过调查才得知。其次便是导致事故严重破坏性的第二因素——事先防备不足。这在交通事故中显得尤为关键,也是我们在接受安全教育中的老生常谈。当时这个孩子如果系上安全带,是不是会减轻撞击带来的杀伤力,以至于悲剧不会产生?答案了然于胸,只是为时已晚。那么,平日里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做法,是不是可以借由这场车祸拿出来再纠正一下了?
上车系好安全带,下车反手开车门。这是我对孩子乘车安全保障的要求。
如果不满12岁或是身高不足50公分,那就要养成从小乘坐安全座椅的习惯。很多孩子不愿意坐,一来家长始终以侥幸心理为主导,二来家中长辈习惯抱着孩子坐车,非要等车祸发生才大呼错误,这样的代价谁愿意看到?所以纠正要从小抓起,中国人心疼孩子往往容易犯本位主义的错误——即我认为这样做没错(没危险)。那只是基于你的知识面产生的看法,根本不具备权威,哪怕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在你看来只是枯燥官方的说辞,只有那些血淋林的现实摆在眼前,才会对你有一点撼动。
下车反手开车门,这是借鉴荷兰的做法,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荷兰,是一个自行车比人口还要多的国家,因此道路上几乎随处可见自行车的踪迹,然而却很少有因“开车门”而引发的事故发生。这都要归功于荷兰人发明的“Dutch Reach”开车门方法,它被广泛普及和使用,是从驾校里开始就要求学员遵守的开门法则。
原来,荷兰的驾驶员们总是用距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车门,也就是左驾用右手开,右驾用左手开。当你换成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门时,你的上半身会自然而然地转动,头部和肩膀就会很自然地向外看。首先,眼睛会通过后视镜观察,然后转身的时候向后看,这一个完整的动作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无论后面来的是非机动车还是机动车。而如果用距离车门较近的那只手开门,驾驶人会很自然地将车门直接往外推,没有查看后方来车的观察动作,很容易因疏于观察引发事故,进而致人死亡。
身边太多人自从拿到驾照那天开始,便对安全意识一度降低,所以很多驾校培训时养成的习惯也就疏忽淡忘了。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好,请一定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影响其他人,那些绑架我们多年的习惯,不要让它们成为夺命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