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
北京作为全国教育界的风向标和理论高地,它的综合实践活动办的是比较早比较好的,到2018年应该是10周年,所以打算做一个类似于汇报课之类的活动。然后,就由我们馆的老师们和东交民巷小学的老师们合作来开发课程,助力此次活动。
然后跟我合作的,是一位Z老师(我本以为她是专业交科学课的,后来闲聊的时候才知道她还是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只能说,帝都的小学科学老师也不好混啊、到哪都不受重视),这位老师很实在很努力,人挺不错的,可能是受限于背景知识吧,对于科学方面并不擅长,所以我就正好对她形成了很大的帮助,与其他组合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基本上就是助手的角色,我则需要和Z老师一人一半负责课程的执行和设计。
铺垫有点啰嗦了,加速吧......
本来一切挺好的,我跟Z老师把课程弄得七七八八了,直到有一天,突然领导说邀请几位专家来一起帮着设计这节课。我反正一头雾水就去了,结果来了一桌子的专家,坐了一圈,有课程方面的老手,有桥梁工程方面的专家,有据说是清华建筑系的某某某,反正个个都有来头。
既然都是高手,我当时想,那就多听多学呗。但事实证明,我还是太甜了。
各位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基本上把我和Z老师设计的内容修改的体无完肤,还美其名曰,我们只是打个框架啥啥啥的,而且他们说的还特别散,以至于我到现在都无法总结出会上到底说了什么,这个会在围绕着什么主题在开。更让我无奈的是,会议结束了,各位专家都爽完了,具体事情该怎么做我们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事情的最后,我干脆抛开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课程流程,又和Z老师商量了很多,最终算是改出来了一稿比较满意的交给对方主管教学的L校长看。L校长看得出来还是很有经验的,提的一些问题都非常接地气,而且很有建设性。我们按照她的意见修改了以后,基本上就坐等验收了。
总之,这件事给我的感想就是:
1. 无论何时何地,想要干点事情,就一定要远离会议室;
2. 做事情一定要有条理,先确定要做什么,定下题目很重要,否则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尤其是有复数人参与时,就更重要了;
3. 可以听听专家们的意见,但必须是在自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想法的前提下才行,否则专家的意见只会起到反效果,越说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