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人思考的书,作者用十来个幽默的小故事,来说明如何找到真正的问题的几个层面。
01
问题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从一个故事讲起吧,一幢写字楼里有许多业主,他们抱怨写字楼的电梯很慢。于是有个人在电梯旁安装一块镜子,然后人们的抱怨就变少了。
理想状态是等电梯的时间很短,可是业主们觉得等的时间长了,于是问题就产生了。
怎么解决呢,要么真正的缩短电梯等待时间,要么就是让这个等待时间显得短一些。在电梯旁安装一块镜子,业主们就会照镜子整理仪表,这样等待的时间就显得短一些了。
在现实中,电梯旁的广告会吸引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忘记等待电梯的时间;而等待一些没有广告的电梯时,人们通常的反应就是:这个电梯怎么这么慢。其实部分有广告的电梯和没广告的电梯等待时间都是差不多的,只是人的感觉不一样。
故事的结尾是电梯工程师解决了电梯慢的问题,真正促使他们去解决问题的也是他们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的差别,他们的理想状态是自己的电梯无需等待(那是他们公司的宗旨),而现实状态是人们在镜子前等电梯。
02
问题到底是什么?--找到问题所在的层面,并且清楚的描述问题所表达的含义。
我记得,在上学考试的时候有一类题目,叫论述题。
比如:请说说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如果在考试中有同学回答:因为曾国藩的军队把太平天国给干掉了,那绝对是一分不得,对吧。其实出卷老师想让你回答的是老师在上课时讲的原因。
但是同样的问题用于朋友间的聊天,那么答案就明显不同了。可以是曾国藩会用兵打仗;可以是太平天国生不逢时,受到了清政府和外国侵略战的夹击而灭亡;甚至也可以据小道消息,太平天国的某位权贵,因为权力分配不均,内部出现了裂缝,内忧外患,导致的失败。
这个就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思考方式,得到的不同解答。同时,你描述问题的时候最好能让人家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作者通过文字游戏来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玛丽曾有一只小羊羔”是一句逻辑再简单不过的话了,但是不同的人关注点不同,则理解就会不同。关注“玛丽”,那就是说不是“约翰”或其他人;关注“曾有”,那就是说不是“现在”,也不是以后;关注“一只”,那就是说不是“几百只”。
以前在看到“费曼技巧”的时候,有人总结说:“如果你能将一个知识点解释到6岁的小孩和80岁的老人都能理解,那么你就真正懂这个知识了”。我想说,问题描述也是这样的,让6岁孩子能听懂你的问题,基本上你就把问题描述清楚了。
03
问题来自于哪里?--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问题解决者自己身上。
这是一个尖锐的回答。
前段时间,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因为工作关系让我产生了点小情绪。我认为他做事马马虎虎,不能够达到工作的要求。其实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不能要求每个人要按我的标准来做事,另外我的标准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我和他深入的沟通了几次,现在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我们找到了工作的平衡。
查理芒格爷爷在《穷查理宝典》中推崇了一个观点:“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坚决不去那儿”。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用在阅读上,是什么让我们停止阅读的?是懒惰?是迷茫?
懒惰又是怎么造成的呢?对于我来说,是我的努力没有被人看到,于是我加入了读书营,想通过社群的力量让我克服懒惰。相信我,只要你开始阅读,你的努力一定会被人看到。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作者还说到问题的其他几个方面:问题该由谁解决?我们是真的想解决问题吗?作者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串起我们思考的链条。
最后送大家书中的一句话吧。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它,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之后悔。--《你的灯亮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