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施秋容
编辑 |蔡娜
图片 |《内心引力》
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讲述7位国内独立品牌创始人关于梦想、创业、挣扎、拼搏的纪实电影。他们中有:
成功把品牌连锁开遍全国、却内心困顿、远赴云南寻找心灵出口的雕刻时光咖啡创始人庄崧冽;
为了极致食材访遍深山、获利微薄却赢得口碑的电商店主把文翰;
艰难跳出体制束缚、呼吁医改但屡屡受挫的张强医生;
推行城市轻奢生活的方所创始人毛继鸿;
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
持匠人精神的solife家具创始人吴永红;
摸索实体书店出路的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
……
导演说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太多人抱怨过的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已经忘了喜欢什么,大家都活在昨天的惯性里,刹不住车。
电影中这些坚持热爱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从生活中找到的真实人物。这种真实感,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希望和勇气,找到自己的那股内心力量。”
内心引力,其实源自对外界探索的不满足。
影片中,毛继鸿在巴黎召开的中法高峰论坛上说,希望世界能够感受到中国的潜力。其实这是一种探问:我们亲手做出的事业,也渴望听见来自更多地方的声音。
无论是书店业、餐饮业还是家具业、电影业、医疗业,每一位真正投身其中的人其实都在思考,如何才可以从每一粒螺丝钉开始把整栋大厦搭建起来。困难当然超出想象,这个时代最欠缺但最有力的就是执行。
一部纪录片自然不可能尽述各行各业的筚路蓝缕,但我们能够从创始人们事必躬亲的态度,与点滴搭建梦想的辛勤,去感受在这个时代,切实做事的心。
以及,向“内”行走的力量。
最近听到一个说法,现在的大学生毕业都不做简历,改做商业计划书了,人手一份PPT找天使,闯江湖。这大概是句玩笑,但它让我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这就是“创业潮”,也激发我想和更多人分享《内心引力》的故事。
2014年3月,酿影像工作室与MINI一起,开始筹划一部叫《创造力20》的片子。那时我们对“创业潮”还没什么概念,只是简单地被一些在不同领域发挥创造力的人物故事所吸引。他们都是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人,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业。
现在看来,正是我们的主人公,带我们一步步深入关注到这个群体,用镜头记录下时代的一个切面。
这些主人公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不同于故事片的虚构人物,想让他们毫无保留地,让我们去记录他们的创业生活,并不容易。张强医生集团的创始人张强医生,因为不满医疗现状,出走体制,为“做纯粹的医生”在上海创业。然而,同行因尝试自由执业而触碰红线的教训,让他如履薄冰。再加上投资方的质疑,可能的政策风险,处在多重压力下的张强医生,在最初总是有意躲避我们的镜头。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跟拍摄对象建立信任,消解他们的各种焦虑和怀疑,让他们了解我们想要记录过程,和更多人分享的心情,而非以报道者的姿态,对创业的成功或失败做价值评判。
拍摄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也差不多经历了这个由陌生到信任的过程。电影拍摄结束后,钱老师主动提出由我们团队为先锋书店二十周年拍摄一部影片,让故事继续。时间的力量、与拍摄对象之间的真诚往来,真的是纪录影片独有的魅力。我们都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是这些温暖,让我们向前。
▵先锋书店
“生意人不可能这样挑笋子”,这是做食材电商的把文翰,在乡间收购食材时遭遇的非难。乡亲们不理解,这个千里迢迢进山来收笋子的人,为什么如此挑剔,还一度怀疑他动机不纯,“一定是个搞新闻工作的,在刺探敌情”。
哭笑不得之外,我们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虽然都是创业者,却并非典型的生意人——这仍是一群想要坚持热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选择创业,是选择不违背内心,去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
创造力改变世界,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这通常只是一个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创造和改变,来源于内心的力量。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原来只是忠于内心,把喜欢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创造之前,他们首先活得是自己。就像辞职创业的设计师吴永红,出于对老家具的迷恋,创建了以旧物改造为特色的SoLife家具品牌。“创造力不一定是创造新的东西,也可以是发现本来就有的美好。”他没有背离内心,刻意迎合,而是摸索出了自己的创业之道。
就这样,在不断深入的拍摄过程中,我们从“创造力”出发,找到了将这些主人公系在一起的“内心引力”。
谁都想以兴趣为工作,但真正坚持到最后,把热爱做成事业的人总是很少,这需要强大的心力,更需要真正的付出。与世俗标准对抗,与生活惯性对抗,是每个内心引力派随时要面对的课题。
超级户外运动爱好者Tina,热爱上天入海,行走山川。但在我们的镜头里,作为班夫中国创始人的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洒脱和自由。为了工作,她与丈夫常年异国。在哄完宝宝入睡的深夜,灌一口咖啡,驱车赶往工作现场救火。六年间,多少次,Tina这样独自承受内心的失望和无助呢,旁人难以想象。
与心爱的人一起开一家咖啡馆——“雕刻时光”的创始人庄仔,可能是最早完成这个大多数文艺青年终极梦想的人。创业二十年,现在的他却感到身心俱疲,最初追求的自由自在,似乎离他越来越远。在西双版纳,庄仔认识了种咖啡的张老大,这个近乎偏执地坚持自我的苦行僧,让他感到尴尬和刺痛,他想要重新发现被遮蔽的内心引力。
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原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在坚持自己的道路上,“例外”与“方所”的创始人毛继鸿,正是那个敢于不断打破格局的人。从服装到文创,再到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毛继鸿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临界点。他喜欢说自己是个边缘人,但其实他只是愿意去往自己内心引力的中心,建造自己的理想国。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纪录电影,所以它会带着某些天然的标签,比如小众,比如非商业。
我是拍纪实出身的。在电影学院求学时,虽然学的更多是剧情片创作,但出于兴趣,拍的都是一些关注现实的题材。北京的老年群体,西南的少数民族,浙江的留守儿童,都曾是我的拍摄对象。其中一些片子拿过奖,也得到机会在电视台播放,但囿于题材,传播力十分有限。我被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滋养,却也深感其局限。
而在院线出现过的纪录电影中,《海洋》、《喜马拉雅天梯》、《我们诞生在中国》等都是自然题材。现实题材的《归途列车》关注农民工家庭,《千锤百炼》关注地方拳击运动,它们都是优秀的纪实电影,关注相对弱势的群体,通过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然而,能够代表当下人们生活和创造热情的类型,仍然是空白。
所以当《内心引力》拿到龙标时,我们是很期待的。这不仅关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同时也将成为一个试验:一部关注社会大众话题、与现实相关的纪录电影,会多大程度地被商业院线所接纳呢?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们都在为《内心引力》的宣发问题而奔走。5月,我们在国贸百丽宫做了一场点映,观众的笑声和眼泪让我们倍受鼓舞。但发行和院线公司却不太敢接我们的片子,这是一个精确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时代,他们没有把握吸引足够的观众去影院买票。
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现在的合作伙伴——雪人电影,作为一支创业团队,他们对《内心引力》的故事格外感同身受,我们由此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最近又新加入了香港寰宇电影公司,大家正在为促成电影上映而一起努力。
最终,我们用了18个月,跑了5个国家,20多个城市,带回8万多G素材,在剪辑台前磨了2年,交出了这么一部讲述7位独立品牌创始人的故事——《内心引力》。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跟着自己的“内心引力”,一边较劲一边朝前走的过程。我们记录故事,这些故事也反过来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持到最后。
后期剪辑过程中,我们一改再改,每看一遍,都忍不住去想还能怎么调整可以让它更好。作为一部电影,《内心引力》还有很多的遗憾。但就像Tina在片尾说的,“在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人一起,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这些我们都实现了。
一次点映结束后,有位观众告诉我,他辞去了公关公司的工作,打算去做一名厨师。他一直就喜欢做菜,只是缺乏勇气,《内心引力》鼓励他走出了这一步,世上可能又多了一个自在快乐的好厨师。
《内心引力》就是一群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和你我一样,生活着,热爱着,挣扎着。看电影最终都是在看自己,如果你有被打动,那也许就是内心引力的作用。
作者介绍
施秋容:《内心引力》一片导演,酿影像工作室创始人。微信公号:酿film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