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过去了一半。
4344个小时。
你都做了什么,又后悔什么事没做?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却也最是不公。
人生的前半段,你的包裹里会不断地被塞入新东西,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什么都想要,望到什么都想得。
人生的后半段,你的包裹无比沉重,它拖累你前行的脚步,你每踏出一个脚印,都无比艰难,这个时候你想丢东西了,可包裹杂乱,翻了半天,却不知道丢什么。
所以,在你往里放东西的时候,就要学会有舍有得,无用的东西就丢掉,此为断舍离。
很多人对断舍离有误区,其实断舍离追求的是新陈代谢,去除物品的堆积和空间的污浊之后,唤醒空间的生机,促进生活和人生的良好转变,也就是说断舍离并不是以家里空荡荡,过上简单简朴的生活为目的,而是提高自己最生活的要求追求更高效高品质的人生。
2018年下半年的第一天,我邀请大家一起加入这个31天的断舍离挑战,加入游戏很简单就是需要一起实践这31天断舍离的过程,每天至少舍弃一样物品。31天以后你会感觉轻松很多。不仅仅是扔掉,还可以二手卖出,送给适合的朋友,或是捐助。让我们一起来为物品找到新的主人。
对我自己来说,断舍离书里面的理论对我影响很大,断舍离这个理论是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通过参照了瑜伽当中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一些灵感,创造出了这样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
作者本人称自己是全球唯一的,杂物管理咨询师,而她的工作呢,主要是建议协助客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已经堆满了整个空间的物品,通过整理这些物品从而达到整理内心的混乱,过上更舒服的生活。
那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含义,“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从入口处就不去买这些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看看周遭的一些东西,现在是否不需要了。“离”就是脱离对物质的执念。那我想先说一下“舍”字,”舍”其实就是扔东西,也涉及了塞选的概念,需要考虑两个纬度,第一是我与物品的关系,也就是不要以物品为中心,应该以自己出发,以”我”为主语,自己需不需要为条件,第二个是以“当下现在”为时间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进期我是否会用它,以后是否会用到。由Marie Kondo 提出的spark joy (怦然心动整理法)的理论也可以帮助大家判断怎样舍弃物品,大家也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
整理归纳几个Tips:
1.冲击疗法
作者举个例子,为了让作者的客人意识到自己家里的物品已经超过日常需要,她让这个客人把冰箱里的食物都拿出来摆在桌子上,这样会给她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意识到自己的东西完全要比想象的多很多,有些吃的竟然是三年前买的。从而激发她整理的欲望。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整理厨房柜子和衣柜或是梳妆台。
2.七五一 总量限制原则
作者提出三个原则:
-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要七成满(比如像是衣柜,储藏柜需要只装70% 留有30%空间可以便于收拾物品)
- “看得见”的的收纳空间五成满(比如客厅里的玻璃展示柜,从空间美学的角度,五成满是给人最舒服的状态)
- 展示给别人的空间一成满 (装饰给别人看的空间其实就是最低限度的去放东西,具体例子,就像美术馆看到的画,一面墙上只放一幅画,重点相当鲜明)
3.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这一条很容易理解,就是减少拿物品时的动作,最好只有两个步骤以下,比如大家在拿物品的时候只需要打开柜子,再打开盒子,里面就是物品。举个例子,如果你将一个物品放在小盒子里,比如首饰,外面再套袋子再盒子,再放在柜子里,那你拿出它就要4-5个步骤,时间长了人就会懒得拿出它使用了。使用率就降低。
4. 自立 自由 自在
“自立”就是物品立起来,比如书。 “自由”是指,本身选择的自由,物品怎么样摆放才能让你拿出来更顺手。“自在”,指立不起来的东西,卷起来放就更自在。
5. 每次主义
作者倡导,物品在需要它们的时候才去买,经济学角度不良库存等于负债,如果一次屯的太多就是我们的不良负债。比如一下消耗品和日用品。我们完全可以把超市当作我们的库房。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收听。最后想用书中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 没有别人,自有你自己。
给看到文章这里的你送上福利 ;-) 附上经典断舍离语录:
1.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2.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3.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4. 人最大的罪是不快乐——歌德
5.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达到being的状态。行动是与思考同时进行的,可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的感应力和智慧。 6.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7. 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8.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有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却还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执念。从实质上来讲,它们已经是垃圾了。 9.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10. 灰尘与杂物代表停滞运和腐朽运,扔掉不用的东西、还在用却不喜欢的东西和充满怀念所以扔不掉的东西,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11.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有些东西实际上已经成为垃圾了,必须得处理了,可还是因为太重、太麻烦,所以就懒得去扔。这意味着,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了。可这些东西留了下来,反而会强化这些东西所包含的的回忆和能量,给人造成混乱,八成物品的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在断舍离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12. 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13.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14. 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 15. 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16. 多关注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使整理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17.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18.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扔掉多余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19. “可惜”不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20.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21. 减少物品= 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22. 实践过程中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23.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 24. 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25.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成,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 26.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27.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只需一个动作原则(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比如拿掉容器的盖子);自立、自由、自在法则(收纳时让物品“立起来”,物品的摆放要便于选择,立不起来的东西要卷起来,自在地方)。 28. “每次主义”就挺好,不要大量囤积不必要的物品。 29. 存留下来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30.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物品既是自身的投影,又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31.我们的直觉可以分成阴性直觉和阳性直觉两种,简单来说,阴性直觉就是异样感。其实没必要消除这种异样感,如果能够意识到让自己感到异样的原因,因此而卸下包袱,或是对此有所领悟,那么久不会徒增多余的压力了。把“啊,好碍事”这种异样感否定掉的思维方式,就像是清除掉附着在直觉这根管道上铁锈一样。因为直觉原本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消除掉”的存在了,所以只有在除掉那个“碍事”的东西的时候,”这个应该买“这种阳性直觉才会像灵光乍现般来到你的身边。如果有东西让你感到碍事,即使只是一瞬之间觉得碍事,也要在发现的当时就把它们一一击破。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32.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也可以叫它神的领域,或是叫它未知的伟大,或是叫它集体无意识会跑来支援自己,从而影响到看得见的世界。
33. 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