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圈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我想语文教学的方向肯定要变了。高考是指挥棒,初中要跟着应变,小学会跟着初中改变,这是自然规律。
学习练习一般都是非常愉快的,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与分析课文之类的相比,它更活泼,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语文与生活
倒顺词的学习从相声引入,加点词的理解压根不是问题,比起阅读理解中的词语解释,这简直就是在闹着玩。
让学生自读,同桌说相声,没几分钟,就有孩子背出来了,有组男孩子在交流时候的表现简直让人叫绝,那手势,那腔调,就是活脱脱的相声演员。但是语文课不是相声表演课。及时刹车后,开始研究这次词的表达层次,先是两句话,接着是一句话一前一后,然后把倒顺词放在一起……
找到规律就可以开始练习了,从简单的开始,现场编写相声台词,有趣啊,学生很喜欢,即使到最后必须把两个词放在一起,依然难不倒大家。
诵读与赏析
带着刚才的激情,大声朗读《大风歌》,说起刘邦这个人物,教室里还是有孩子能讲出一点历史来的,寻找与他一统天下豪情相关的故事稍微讲讲,我再插几句,推荐他们去读读刘邦项羽的那段故事,还是很值得研究的。三句话朗读不是问题,理解也不成问题,通俗易懂,没有什么生僻的字眼。加上学校的吟诵,手舞足蹈而歌之,还是挺快活的。
总想引导学生挖挖字眼,前阵子古诗教学情景交融,走火入魔,这里又用上了。大风、、云飞扬,这么风起云涌的景象自然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描述,也是内心想着叱咤风云的气概。海内、四方,这样开阔的词让同学们想到班级后墙的地图旁贴着的“心怀天下”,刘邦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自然想着一统天下,这是他的英雄气概,也是她的恢弘气度。
好吧,我想的太美好,学生压根说不出,硬是在反复引导,挤压之下,有好学生达到了我想要的高度。
课后反思自己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练习中的诗词又不是精讲内容,我瞎起劲个啥?但是转念一想,我这样引着学生赏析诗词,应该是符合温儒敏提出的思辨性、复杂性、拓展性的吧,多挖一点,总会有好学生会学到,不能因为大部分孩子不能,我就放弃那些好学生的发展,否则对她们是不公平的。我们习惯性地偏向所谓的弱势群体,觉得要照顾好她们,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渴求更多知识的孩子,我们在课堂上该给的是什么?我不追求精英教育,但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精英们,那我们就偶尔也偏向于他们一点又何妨?
口语交际
说说自己喜欢的名言,从中能受到什么启发?我改成喜欢的理由,尽量能联系实际说说。这是有些老掉牙的话题,其实早就做过类似的交流。果不其然,一开始交流的都是些耳熟能详的,什么”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不教一日闲过。“这样的东西三年级小朋友也能说出来,容易啊!要说喜欢的原因张口就来,连思考的过程都不需要,反正大话都会讲。我让学生说一些最近刚学到的,有孩子说”宝剑锋冲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联想到“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例子也稍实在些,大话少了许多。由此也引发了一些诗词名句赏析。最后我提出能否讲些高深的,最好我听不懂,需要你认真解释一下的。有孩子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后讲到了人生的修炼,还是挺高深的,我大加赞赏:阅读量变自然会引起质变,一看人家就是有学问的,讲得话与众不同,内心境界也不同。这下有些孩子开始搜肠刮肚,试图展示自己的学识,有学生用王阳明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因为喜欢他的坦荡,人生就要要光明磊落,到死也没有什么遗憾。其实这里的光明何止是光明磊落?应该还有远离愚昧,懂得真理的意思吧!不过我没有说,只是一个劲地夸奖他心胸开阔,方能赏识这样大气的名言。领着大家读一读,背一背。他骄傲至极,神采飞扬!没有说的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尽量不重复,能补充。
课后有孩子来问我:陆游在《示儿》中,到死都不放心,还要儿子祭祖的时候告诉他。而刚才课上小汪说的王阳明,到死没有什么可说的。这两种究竟哪种更好?
发现最近总是给学生问住,这样问题还真的不太好回答,不能糊弄学生。说:一个是爱国诗人,一个是大儒者,两者的社会背景不同,当然想法也不同,无所谓好坏。
我还是要低调一点,不知为不知,让他回去想想,我也好好思考一下,期待明天的思维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