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庙在通化街道正对之高台之上,由王通庙往北二里地,东拐一百米,路北可见王文中子墓,墓前立一碑,正中书:隋儒王文中子墓;右侧文字:奉政大夫工部都水清史司员外郎高拱辰题,邑庠生候登翰书;左侧文字: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吉日邑庠生严自强立,石匠(任朝宗、任省三)。字迹虽模糊,但勉强可以辨认出。
也就是说此碑由明朝工部都水清史司员外郎高拱辰题,即写在纸上。然后候登翰秀才转印在石碑上,接着由两个任姓的石匠任朝宗、任省三一笔一划刻出来,最后由秀才严自强出资雇人拉到墓地并立于坟墓前。
为何由高拱辰题,缘由如下。高拱辰,字宗极,明万历山西平阳府河津县(今万荣县里望乡南阳村)人。明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举人,一生先后做过甘肃巩昌府会宁知县(洪武年改属陕西)、河南府同知、西安府同知、户工二部员外郎等职,官至户部郎中。高时任工部员外郎,主管建筑,是名副其实的京官,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建设部官员,在当地群众的眼中绝对是高官,所以请他题字,就像现在地方官员请国务院某部领导为家乡某人、某景点、某单位题字是一个道理,更何况是隋末大思想家王老先生,所以高拱辰员外郎是乐意去为先贤加老乡题个碑文的;
为何由秀才候登翰书写,想必是候秀才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书法功底深厚;二、善于模仿,工于转文,或原大,或放大,保证字形原汁原味。
但为何由严秀才雇人拉到墓园并立起来,而不是王氏后人去立呢?思索良久,但凡当时通化有王氏一脉相传的后人,理应亲临现场立碑,那么碑文上就会变成“王氏第x代人王xx立”了。以此反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一月通化镇无王氏后人居住。严自强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但能够和明朝高官高拱辰联系上,并能为隋末大儒王通立碑,足见其有一定社会地位,且尊重推崇王通学术,是王通的粉丝无疑。
王通庙现存粉底板上书: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巳(jisi)八月癸酉(guiyou)十八日丁巳(dingsi)吉时乙巳合户重修代顾告放之后吉祥如意。这块板子告诉我们,大约148年前,星星山下八百户“合户重修”了王通庙,也不一定八百户都参与了,或许全部或许部分,但并未提及王氏后人重修,极有可能是在一位或多位乡贤的组织协调倡导下,大家共同集资重修了王通庙。更有甚者,或许“合户”之中竟无一户王姓,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现通化镇居住王姓八户共计四十余人。来此居住约百年左右。我们不妨大胆推断,有很长一段时间,通化村并无王姓,王通之后因其他原因迁居他处,百年前方复迁回来,即现王姓人之先祖。如此推测,秀才严自强立碑就合乎逻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