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王朝入关,顺治、康熙两朝的帝王后妃在京师以东的昌瑞山下建造陵寝后,便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昭穆"为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居庙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其左为昭,其右为穆。父为昭,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这种方法也用于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
而雍正帝却公然违背"昭穆之制"另选陵址,死后不敢葬入清东陵,而是选择几百里之外的河北易县重新修建清西陵,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又牵扯到一桩历史悬案,就是关于雍正皇帝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对此,二百多年来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认为雍正是篡位的史学家提出最有力的一条证据,就是雍正篡改了父亲康熙皇帝的圣旨,皇位来源不正,觉得死后无脸见父亲康熙。故而不在清东陵修建陵墓,而是违背祖制跑到几百里外修建陵墓。
雍正即位后,政权日益稳固,建造陵寝一事业已提上了日程。雍正四年(1726年),他把这一重任交给干练忠诚的心腹重臣允祥,命另一位心腹张廷玉辅助,工部、内务府负责具体办理建陵事务。顺治、康熙二帝陵墓都建在遵化,允祥等人自然在遵化一带寻找吉地。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仔细寻觅。第二年四月,允祥终于在九凤朝阳山看中了一块陵地,雍正帝也点头同意。但后来精通堪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又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朕之本愿,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他,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后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愿相合。及精通堪舆之臣士再另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清实录》
因此,雍正废掉了这处陵址,让臣僚们再行勘察。允祥等人转而又到别处寻找,经过四处踏勘,确认遵化一带再无中意之地。于是,朝北京西南方向踏勘,总算在易县泰宁山太平峪找到一块上好陵地。按照允祥等人的说法,此处西依云山,北靠泰宁山,东傍丘陵地,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为朝阳会和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最后雍正决定再此修建陵墓。由此看来,雍正不葬入清东陵,仅仅是因为风水不好。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首先,清东陵的朝阳山风水不好,雍正皇帝为何不在遵化其他地方寻找风水宝地,而风水大师说顺治、康熙二陵附近已无吉壤,事实证明后来的乾隆、咸丰、同治,三位皇帝都在清东陵找到了风水宝地修建陵墓。
第二,乾隆皇帝继位之后,发现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难题,两座皇家园林,将来自己要选择葬在哪里才好?这个问题困扰了乾隆很多年,最后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定下“昭穆制度”,父亲葬清西陵,那么儿子葬清东陵;父亲葬清东陵,那么儿子就葬入清西陵。
乾隆皇帝虽然表面上没有对雍正不葬入清东陵表示过不满,但在背后乾隆却说:“遵化(东陵)、易州( 西陵)两处, 山川深邃, 灵秀所钟, 其中吉地甚多。”雍正说清东陵没有风水宝地了,所以才另选清西陵,如今乾隆却说万年吉壤很多,明显是在表示对父亲的不满。
而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遗旨,崇仰佛教的他害怕死后灵魂遭康熙报复而不敢葬于东陵不过是后人们的妄自揣测罢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