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社会思考者
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在决定人们的行为中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
那什么是社会认知呢?——社会认知指人们思考自己和社会性世界的方式,包括他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社会心理学》著:Elliot Aronson、Timothy D.Wilson、Robin M.Akert)。
3.1.1 社会认知的 4 个核心过程
注意、解释、判断、记忆是认知过程的核心。
3.1.2 社会认知的目标
不同的认知目的导致我们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3.2 努力地保存(认知捷径)
认知捷径指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做出足够好的判断,即用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之后以使用认知捷径,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但我们的注意能力却很有限,所以为了节省心理努力,我们需要花费很小的心理资源来达到足够好的判断目的。
认知捷径有以下策略:期望、物质推论、代表性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锚定与调整启发式。
而容易触发我们使用认知捷径的情境有:生理低谷期、生理唤醒状态、时间仓促、情境复杂。
容易触发使用认知捷径的个体有:个体拥有习惯用简单方式看待世界的人格。
3.2.1 期望(认知捷径的策略)
期望是指我们对周围的人和情境产生的一定的预期,它是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信念引起的,它使我们在评估一个新的环境时可以不必从头开始,节省了我们的心理资源。
期望在以下几个方面节省了心理资源:提取信息的途径、解释信息的方式、存储信息的类别。
提取信息的途径:我们倾向于用一种能够维持期望的方式进行思考;
解释信息的方式:我们倾向于将一些模棱两可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符合我们期望的方式进行解释;
存储信息的类别:我们倾向于记住那些和我们期望相一致的人或事件。
期望带来的便利:“廉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简化的解释信息的方式、高效及正确的判断。
“廉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为我们理解周围的人和事提供了一条“廉价”的认知途径;
简化的解释信息的方式:大大的简化了我们的认知生活;
高效及正确的判断:提高了我们决策的效率,还增加了决策的准确性。
期望带来的威害:糟糕的决策和判断、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指最初持有的错误期望引发某些行为,从而使期望变成现实的一种现象。
期望不仅会改变我们思考别人的方式,同时还会改变我们所思考的人。
但自我实现预言是可以避免的。自我实现预言更有可能在以下条件下发生:1)持有错误期望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占有主导性、控制性的地位;2)被期望的对象顺从于这种控制。
即,当持有期望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拥有特殊的权力时,自我实现预言更有可能发生。如:都是与学生、面试官与应聘者等。
当期望正确时,其作用不言而喻;当期望不正确时,其危害也显而易见。
3.2.2 特质推论(认知捷径的策略)
我们倾向于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气质或人格决定的,特别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特质推论
这种推论会导致一种基本归因错误也可以说是对应偏差: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特质而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
人们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为他的人格,而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
3.2.3 其他认知捷径:启发式(认知捷径的策略)
启发式的认知捷径有:代表性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锚定与调整启发式。
代表性启发式:我们倾向于根据事物信息与典型例子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它所属类别。如,A 同学经常与同学斗殴打架,老师便会倾向于认为他成绩不好。
易得性启发式:我们倾向于基于那些容易得到的信息来判断,如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具有显著性的信息,最近发生的、生动的等)。如,我们倾向于高估那些“有新闻价值”的死亡原因而低估那些新闻价值不高的死亡原因。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我们倾向于在判断时将先前的粗格估计当成“锚点”,然后基于这个锚点再根据实际情境来进行调整。
在进行这种判断时,人们容易陷入虚假一致性的深渊,因为人们倾向于高估别人对自己观点的同意程度。但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好的“锚”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那么这一认知策略是省时且高效的。
虚假一致性:在锚定与调整过程中,人们利用自身的观点作为“锚”并进行了不恰当的调整,但实际上人们倾向于高估别人对自己观点的同意程度,也就是说人们自身的观点并不一定是合适的“锚”。
3.2.4 唤醒与昼夜节律(容易触发认知捷径的个体)
当我们处于生理的高唤醒状态时,因为注意力被分散,容易使用认知捷径。
生理的高唤醒状态:如运动、看恐怖电影。
当我们处于生理节律的低谷期时,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资源相对短缺,导致我们容易使用认知捷径。
生理的低唤醒状态:如云雀型的人在晚上,猫头鹰型的人在早晨。
3.2.5 结构需求(容易触发认知捷径的个体)
当个体的人格特点为:“喜欢清楚和结构化的生活方式”、“不喜欢不确定的情境时”,更容易使用认知捷径。
这种人格特点被称为结构需求,拥有这个人格特点的个体更愿意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
3.2.6 复杂情境和时间压力(容易触发认知捷径的情境)
当情境比较复杂或者时间比较仓促时,人们更有可能使用认知捷径。
3.2.7 当世界并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摒弃认知捷径的情境)
当我们的期望和现实世界相去甚远时,我们通常会抛弃认知捷径。
即,当情境需要时,人们会摒弃他们的认知捷径。
3.3 管理自我形象(避免认知捷径)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我感觉良好。
为了使自己感觉良好,我们在自尊受到威胁或自己很脆弱时,高自尊的人通常会采用自我提升策略而自尊程度适中和低自尊的人通常会采用自我保护策略。
3.3.1 提升和保护自我的认知策略
人们常常用来提升和保护自我的认知策略主要有:社会比较、自利归因、夸大优点贬低弱点、夸大自已的控制感。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来了解自己。分为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
上行社会比较: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然后认为自己和他们处于同样的成功的轨道上,来达到自我感觉良好的目的。
下行社会比较:与不如自己或比自己不幸的人比较,能增加自己的自尊并减小压力。
自利归因:指将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他人或情境的倾向。它可以使我们自我感觉良好。
人们进行自利归因是很容易的,但要进行无偏见归因则需要强力的心理控制。
夸大优点,贬低弱点
当人们觉得自己拥有那些重要的特点或能力时,自身的价值感会得到提升。而用我们自身的优点来评估他人时,会使我们看起来比别人优秀,可以提升自我形象。
夸大自己的控制感
通常情况下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生命中的某些特定情境和事件。而具有自我控制感非常重要,如果控制感丧失,会导致我们:缺乏信心从而不能完成一些困难的目标、降低我们达成目标的动机、削减我们对曾经热衷行为的兴趣、影响我们的健康。
比如:对那些本身就很乐意学习的孩子给予学习上的奖励可能会导致他们对自我学习丧失兴趣。
3.3.2 自尊(促使人们采用这种认知策略的个人因素)
高自尊的人为了改善他们对自我的看法和创造积极的自我形象,而更有可能采用自我提升策略。
自尊水平适中或较低的个体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保护策略上。
3.3.3 对自尊的威胁(促使人们采用这种认知策略的情境因素)
那些威胁到我们自我形象的情境,都会促使我们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我,如:明显的失败、来自他人的负面反馈、严重的疾病、个体自身的消极行为、死亡突显性等。
3.3.4 当自尊很脆弱时(促使人们采用这种认知策略的情境因素)
自尊不稳定的人更有可能采用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策略;
当自尊不稳定的人受到威胁时采用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策略将更明显;
自尊、自尊的稳定性、威胁,三者共同作用,影响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3.4 寻求准确的理解(避免认知捷径)
当人们有控制他们生活的特殊需求,或当他们希望避免错误时,会摒弃简单化的策略和自我提升策略,并希望以此获得对自己和他人更为准确的理解。
准确性策略分为:无偏的信息搜集、考虑其他可能性、逻辑性的归因。
具体为:
3.4.1 无偏的信息搜集(准确性策略)
3.4.2 考虑其他可能性(准确性策略)
当你需要公正无私时,质疑自己最初的观点并考虑其他可能性或许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3.4.3 逻辑性的归因:寻求行为的起因(准确性策略)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为了探索,人们是如何决定某一行为的原因是行动者内部的因素还是外部的因素,抑或是两者之间的结合的。
对应推论理论:阐述人们推论行为者的行为与其持久的人格是否一致的理论。
归因共变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会更加看重那些与事件共变或相关的原因,并以此为标准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
综合上述两个理论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人们在进行行为归因时的几个基本原理:折扣原理、扩大原则。
折扣原理:随着可能的原因数量的增加,我们对于某一特定原因的信心指数会逐渐下降。
扩大原则:如果一件事情在重重阻力下依旧发生了,我们应该给予导致该事件的可能原因以更大的权重。
3.4.4 心境(导致人们仔细思考自己和他人的个体因素)
当我们悲伤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因为深入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那些悲伤的个体来控制那些不确定性和损失。
心境低落时,更有可能采用准确性策略来避免使用认知捷径。
3.4.5 认知需要(导致人们仔细思考自己和他人的个体因素)
认知需求高的个体,喜欢寻求对世界的准确理解。
认知需求低的个体,容易表现出对应偏差(对应偏差:将他们行为归因为特质而不考虑情境的倾向)。
3.4.6 意外事件(导致人们仔细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情境)
我们对准确性的寻求起源于对控制感的需要,当一个人的控制感被剥夺时,他们思考地更仔细。
因为意外事件会威胁到我们的控制感,因此它通常会导致我们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方式思考。
意外事件促使我们寻求更多的理解。
3.4.7 社会性的相互依赖(导致人们仔细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情境)
当他人的行为对我们有重要影响时,我们对他人的思考会更仔细。
当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负有责任时,我们对他人的思考也会更仔细。
3.4.8 准确性动机需要认知资源(导致人们仔细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情境)
不管我们追求准确性的动机有多强,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注意资源的话,我们就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希拉里克林顿的“画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希拉里
同一个人的同样的行为,在对她有负面印象和正面印象的其他个体进行认知时,会提取到不同的信息,对信息采取不同的解释,然后做出不同的判断。
总结
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在决定人们的行为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在社会中理解自己和他人,我们需要理解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主要有注意、解释、判断、记忆。而因为人们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但世界的信息却是复杂的,我们通常会采取认知捷径来理解自己和他人。常用的认知捷径有:期望、特质推论、代表性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锚定与调整启发式。
当人们处于生理的高唤醒状态,由于注意力被分散;或者处于生理节律的低唤醒状态(夜鹰型的人在早上,早雀型的人在晚上)时,由于注意力资源短缺容易采用认知捷径。喜欢清楚和结构化的生活方式,不喜欢不确定情境的人也喜欢采用认知捷径。当人们处于复杂的社会情境或者时间仓促的情境下时,也容易采用认知捷径。
但有时我们也会摒弃认知捷径,如,为了管理自我形象,为了准确的理解自己和他人。
我们通常采用自我提升或自我保护策略来管理自我形象,使自我感觉良好。常用的策略有:社会比较、自利归因、夸大优点贬低弱点、夸大自己的控制感。
高自尊的人通常采用自我提升策略,自尊水平适中或低自尊的人通常采用自我保护策略。人们在自尊受到威胁时通常会采用自我保护策略。自尊不稳定的人比自尊稳定的人更多的采用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策略,自尊不稳定的人在自尊受到威胁时更有可能采用自我提升和自我保护策略。
当我们需要更准确的理解自己和他人时,会摒弃认知捷径而采用准确性策略。如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负有责任,或者他们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时,我们会采用准确性策略。当我们遇到意外事件,导致控制感被剥夺时也会采用准确性策略。当我们心境低落时,为了能控制不确定性和损失也会采用准确性策略。或者当我们是一个高认知需求的个体时,也会采用准确性策略。
准确性策略通常有:无偏差的信息搜集、考虑其他可能性、逻辑性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