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开始,和佛教有关的各种文字、符号、纹饰便流传开来。瓷器上出现莲花纹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鼎盛时期则在魏晋以后。随着佛教思想的深入民心,加之莲花的内涵与当时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互相契合包容,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莲花纹饰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其中陶瓷工艺品最为突出,缠枝莲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
缠枝莲纹属于缠枝纹的一种,还有牡丹、菊花、葡萄等等花卉花果纹。其实,这些装饰图案样式比较相近,基本都是花枝在器物上以波浪形缠转往复,所以这种造型被叫做「缠枝」,在明代时也被称作「转枝」。而在所有种类里,缠枝莲纹算是出现在瓷器上比较早的,也最有名的,在宋代定窑白釉盘上就可以见到其身影。
一直到了明朝,我们都知道当时是吉祥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所以寓意常青无尽、富贵无穷的缠枝莲更是备受推崇,无论官窑民窑,产量和质量都非常高。而且,有一大批擅于画缠枝纹饰的工匠,所以艺术成就也是最高的,这其中尤以永宣青花缠枝莲纹最为著名。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大刀阔斧后,永宣时期的画风已经明显向精细化发展,但不失写意的风格,无论造型还是画工,都堪称一绝。
重点是,永宣时期的官窑缠枝莲纹瓷器,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从传世品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缠枝莲大多是同花同向,就是一件瓷器上的缠枝莲,花型和花瓣朝向都是一致的,布局很工整,疏朗而有序;花瓣是变形麦粒状,比洪武时期饱满,勾线填色有留白,营造出清晰的层次感;最特别之处是花尖的细芒,让有规律的画面变得极具动感;花枝S形缠绕,但很少穿插,所以看起来丰满又不凌乱;运笔非常有力度,突出清晰、明快,就是老师傅常说的「势如流云」;花叶勾边填色留白,主叶前突,叶下有向后翻卷的叶芽,有侧背之分,呈现出飞鸟状,造型变化也非常多。而说到的这些地方,其实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难度系数,因此,永宣的缠枝莲是宋元以及明中后期和清代所没有的。
所以,我们也给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觉山隐窑的缠枝莲纹就按永宣青花来做。除了上面提到的点,我们在一些不易察觉的环节上下足了功夫。因为,缠枝莲的构图和画工在一些细节上是非常有讲究,例如莲花左出还是右出,会对整体气势上有影响,比较后就能感觉到;例如花枝的粗细与弧度要能和器物的形状和大小呼应的上,否则看起来会非常别扭,粗了发呆不舒展,细了发软没力度,弧度不对又发涩发散,花叶捏不到一起。
虽说画工上一定是有规矩的,但也没有固定章法,所以每一笔的度,只能凭画师的经验和功力配合器型来把控。当然,也只有最老练的画师才能把线条画的既适度又耐看。而且,觉山隐窑实现了当时苏麻离青特有的质感,整体发色浓艳,浑厚入胎,晕散自然,但不漂浮。
另外,在复刻经典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些独到的想法。比如缠枝莲一般在器物上作横向缠绕,而杯心则多以花团或花朵造型出现,因为杯心纹饰讲求的是饱满或疏朗,不是往复循环。可是,我们却在这款杯子上脱了俗,杯心以向上的折枝伸展围合成圆形,并带出两株三花,正花两只,侧花一只,花叶周匝衬托花朵,与器身的缠枝莲纹形成呼应。同时,我们将琢器上出现比较多的仰莲瓣纹作为装饰,托起缠枝莲,使整器看起来饱满敦厚,压住气场。而这些造型上的不拘一格,也恰恰是永宣官窑青花被誉为「发旷古未有,开一代奇葩」的精髓所在。
不可否认,相比康熙时期的精美华丽,永宣的缠枝莲显得很稚拙。但欣赏此道的玩家,却偏偏对浓烈的深翠、写意的画风、厚重的质感和毛茸茸的晕散情有独钟,与其说是喜好,不如说是一种境界。希望这款仿明青花缠枝莲纹宝盆杯,也能入各位法眼,更期待您能谈谈关于纹饰或器型的看法,一起聊聊。欢迎随时给我们留言,顺祝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