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龙舟冠军之乡,在到过下司古镇之后,我查了下有关下司古镇的解绍,着实让我吃惊不小,我竟不知这么一个不太大的古乡镇,竟有这么多的美誉。
从贵州凯里到下司古镇,并不太远,这里靠着清水江,在清朝雍正年间就由官差疏通河道,经过多年水陆的发展整治,下司古镇成为了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因为是清水江上游的商阜重镇,这里也被人称为“小上海”,“清水江上的明珠”。从这些美誉中,就能猜想到当年的下司古镇定是多么的繁华。
到下司古镇,要经过一条规整的风雨桥,桥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喜庆而不唐突。
桥下的清水江,是流入长江的支流,这里也是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
走过风雨桥,便是进入下司古镇的高大牌坊,仰望刻着下司古镇的牌坊,不免感叹其工艺的考究,棕红色的木雕,带着浓厚的古韵。明知是仿古的杰作,却因为看着顺眼,而觉得挺美。
下司的街道沿着清水江边延伸,这样的一条沿江水路,曾经造就了很多的商业,在民国时期,这里曾停泊着成百上千的商船,船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那灯火倒映在水中,灿若星河,这里曾商贾云集,马帮成群,货栈商号遍布,如今时代变迁,却成了旅游景区。
褪去商埠的繁华,加入了多个民族的不同原素,不同风格的建筑融合在这古镇里,竟也是如此和谐。
走进下司古镇,能看到侗族的鼓楼,鼓楼下大上小,密檐多层,听说在鼓楼的最顶部,有一个大鼓,只是从来都无缘听见有人在上面敲打,鼓楼是侗族的文化象征,也是游览下司的视觉中心。
在古镇里还有一座戏台,戏台的屋顶卷翘,不禁让人联想到苗族姑娘头上的银头饰,那样夸张的线条,也是建筑的灵魂,带着民族的特色。
而在戏台上的木雕上,雕刻的是汉家故事:郭子仪拜寿。立体而形象的人物,也体现着文化的传承。
穿过戏台,便能看到一座青砖仿迁造的牌坊,上面的砖雕和彩绘,无不沉默的诉说着精细与美妙。匠人们把能够利用的空间都尽量的刻画,仿佛要让这无声的青砖石瓦传递岁月的痕迹。
走在青石砖铺设的古街让,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是银饰铺在自家店门口制作银器,据说每一个手工制作的银首饰,都要经过千捶百炼,精雕细琢,最后才能把暗淡打磨成光亮,成为一个精美的饰品。
除了银饰店,这里最多的应该就是卖挂面的了,五颜六色的挂面摆在店门口售卖,我猜想这应该就是下司古镇的特产吧,街道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幌子,几乎都是与面有关的,因为跟旅行团走的匆忙,并没有进店体味,算是一种遗憾吧。
来到下司古镇,禹王宫是不能错过的,禹王宫也叫寿福寺,是这古镇有名的老建筑。它建立于清代中晚期,是供奉大禹,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在禹王宫有一个水景,意为承天雨露,水润民生。这个地方也曾经作为粮仓使用,如今在里面还陈列着大量的展示品和珍贵的图文资料。
如果说禹王宫是历史的传承,那么阳明书院便是知识的沉积,在600多年前,明代著名的大家王阳明曾亲自在这里受教,他的思想开悟了很多当地人,知识改变命运,也改变了曾默默无闻的下司。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被这书院熏陶,释放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阳明书院旁,有一座廊桥,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一声场廊桥送别的演出,通过演泽再现了贵州最后一个状元远赴他乡留学的故事。
下司古镇并不大,几座小桥让古镇有了更多的层次感。连心桥上情侣们在用相机见识他们的爱情,接官亭上的形状也如官帽般存在。见惯了城市的喧嚣,躲进这临河的古镇,不争不抢,随遇而安。
下司古镇适合漫游,可以不看导航,不用规划,只是漫无目地的闲逛,沿着清水江,或踩着青石道,吹着江风,品着岁月,用心感受曾经的人声鼎沸,让思绪去穿越,让心情去游离。仿佛脑海中的每一段历史都栩栩如生。
最后,感谢您看完这篇文章,码文字不易,期待您的“评价留言”,“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