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不是一种好习惯?答案是肯定的,古今中外,人们对于读书好处的表达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一介草民;无论耄耋老者,还是懵懂少年,对于读书的益处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外国哲人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说法,中国古人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先”等振聋发聩的警句,现代人更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论断。读书有这么多的益处,是不是多读书、读好书已经蔚成风气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人们行色匆匆、脚步匆匆,奔走于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风花雪月的场中,书越读越少,脑袋越来越空;酒越喝越多,腰围越来越粗。不读书、少读书的习惯已经弥漫开来,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的人已属难能可贵,遨游书海的人更可谓凤毛麟角。工人不读书、农民不读书、商人不读书,公务人员不读书,甚至于最该好好读书的学者们、学子们也不读书,即使是读,也是应付性读书,没有当成一种生活的必须。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全民不爱读书的现象呢?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读书无用论。这个原因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人们不愿读书的关键所在。其实,作为号称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们国家是有着读书的优良传统的,“知书达礼”是对个人文明素质的最基本表述。我们最引以为傲的的伟人孔子恰恰是一位教书先生,而他的经典著作《论语》开宗明义就是关于读书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也养成了一代又一代人读书的好习惯。仔细分析来,古人的读书除了修身养性之外,更多是一种功利主义在起推动作用,古人读书是通向功名利禄的捷径,因为科举制度的存在,读书人便发现了一条进入上流社会,改变治于人命运的道路,于是发奋读书,甚至于“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读书人的韧劲毅力可以说是“撼天地泣鬼神”的,为跨过那道坎,虽九死而犹未悔。另外,古人读书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古代的书籍可不像现在如此下里巴人,连废品回收站都能大捆存放,那可是阳春白雪的,好书,完整的好书弥足珍贵,不是一般人能搞到手的。进好私塾,请好先生,甚至不好的先生,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最次也要送一条干肉的。那时整个社会对于读书人是仰视的,读书人于民众之中很有些“一览众山小”的意思,被人崇拜不需要理由,有几个粉丝不需要理由,读书足矣。读书人被摧残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臭老九时代”,但这两个历史的小小污点,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风气,读书人依旧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当今社会读书最盛的时期当属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高考开禁,百废待兴,人们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进而改变命运的动力非常充沛。人们刻苦读书的愿望是自发的,是自觉的,是澎湃激越的,神州大地飘荡书卷之气,一本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印量那是必须的,现在谁如果不自掏腰包,能把书印到4位数,一定就有点外星来客的风范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个年代最激动人心的口号。时光流转,日月荏苒,美好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上世纪90年代之后,读书的好风气逐渐逆转,而且力度速度让人有些始料未及,读书有点小用论、无用论开始兴起,读书成为商品大潮的无言背景。因为人们发现,知识在改变命运的过程中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读书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为正比。“学得好,不如生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我爸是李刚”成为最具杀伤力的最致命的社会流行语言。部分人通过各种明规则、潜规则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攫取公共财富,而诚实的读书显然在这里派不上用场,告诉我,你见过几个腰缠亿贯的山西、陕西和内蒙的煤老板上过高中以上学校的?你见过几个政府官员不是所谓某某党校在职学历的?读书人或不读书人集体躁动,读书人向社会投去彷徨的目光;占领财富的人向书籍投去鄙夷的嘲弄。于是,读书的良好氛围轰然倒塌。
没空读书论。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诱惑很实在。读书是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的,这样,你才能埋头,你才能专注,你才能玩味。古人是很讲究读书专注的,比如晋代的嵇康对读书专心的要求近乎苛刻,因为一起读书的山涛多向外看了一眼路过的车马仪仗,嵇老夫子立刻大怒,割席绝交,并且正气凛然地写下了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就分了一下神嘛,你看这事闹的。但偏偏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喧嚣,越来越吵闹。世界之大,几乎容不下一张小小的书桌。人们都在抱怨:真的好想肃静一下,但实在没有空啊!诱惑来自哪里?忙又忙在哪里?无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活娱乐化,娱乐多样化。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业余生活日益多样化,读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或少数的选项。电视节目应接不暇,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短信微信纷至踏来……这种情形之下,书籍就被冷落,隽永的封面落满厚厚的尘埃。其次是应酬挤压了读书的空间。生活中,人们不断穿梭于一个又一个场所,应付一个又一个局面,变色龙一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几乎每天都要出席饭局牌局,要出人名利场、人情场,要见领导、见同事、见老乡,要会朋友、会同学、会情人。身心俱疲,却满脸堆笑,活在一个迷失自我的世界里。这种生活状态,诚如钱钟书老先生所言:见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些不咸不淡的饭,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
真正的读书要好过功利性的读书,功利性的读书要好过不读书。是时候了,真的是时候了,减少一些无谓的应酬,还自己一个温馨的空间;远离一些不良诱惑,放自己一份轻松的心情,然后,好好读一本书。不需要沐浴更衣,不需要焚香祷告,只需要静静地坐:下来,以物我两忘的心态投入书斋足矣。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好好读书,就要排除一切纷扰,把手机关上吧,把网线拔下吧,不要怕与外界失去联系,不要怕别人找不到你,正如一位女作家所说:你没有那么重要,即使找不到你,地球照样在轨运转;美国人照样全世界放炮;联合国大会照样召开;中东局势照样一团糟……
无论你拥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再强的体魄,再高的寿命,在岁月的长河中,你也只是一粒渺小的微尘。而你一旦畅游书海,便可立即坐拥世界。在书的世界里,你是天地间自由的旅者,可以见你所未见,想你所未想,心灵的放飞没有疆界。在这里,你可以看见史前巨兽们惨烈的厮杀、震天的怒吼;在这里,你可以走进无际的原始森林,畅游漫长的时间隧道;在这里,你可以变身快乐的精灵,构建自己的童话城堡。也许,你对先贤先哲们的敬仰如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但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显然已不可能,他们早已在时光的天幕里隐去。但通过阅读,你可以做得到,你可以和大师们对话,可以和先贤们促膝,你可以听到他们灵魂的跳动,可以感受到他们睿智的目光。他们的形象立刻在你面前鲜活起来,通过《三吏》《三别》这样的诗篇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的诗句,你分明看到了一个忧时伤世、沉郁困苦的诗圣形象。而当你读到《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时,你面前的的不就是一个狂放不羁、自由自在举杯邀明月赋诗的豪放诗仙吗?
腹有诗书气自华,穿上一件华美的衣服,可以使你的外表光鲜,经过书籍的侵淫,却可以让你的灵魂闪亮。也许仍然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纷扰,但只要坚持挤出一定的时间读书,一定会有所收获,在你的精神家园里,即使不是满园春色,不是繁花似锦,哪怕只是一棵萌芽的小草,也能照亮你凋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