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宁古塔》有感
看清剧时,经常听到将有罪者“流放宁古塔”的台词,原来还以为宁古塔是一个虚构的地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宁古塔》才知道原来确有此地,就是黑龙江的宁安市,而且,清朝时,这里确实是多少官员心底的噩梦。
流放宁古塔的都不是一个人,大多是一个家族。这就要从“株连”说起了。为了维护天家的威严,统治者发明了“株连”,一人犯错,就要连根拔起。所以当时的人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心中有些想法,也不敢付诸于行动,生怕一点差池会祸连九族。所以整个社会就成了一潭死水。
但祸事不是藏拙就能避免的,总会有人会因为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原因,或者因为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同宗亲戚,被迫与自己的家人,亲戚,甚至包括邻里一起走上了流放的道路。
于是“宁古塔”就成了地狱般的存在。
去往地狱的路上是另一个地狱,寒冷,野兽,饥饿的当地人,让这些曾经衣食无忧的“名仕佳人”将近一半走不到目的地,就横尸他乡。
到了目的地的那些人,命运早已被天家安排好:奴隶,苦力,娼寮,换马……曾经的锦衣玉食,娇贵矜持恐怕在梦中也不敢出现吧。
流浪的生活是苦的,但是有一部分流放者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回报这痛苦的生活。凡是被流放的官宦多是世代饱读诗书的清流之家,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把自己骨子里浸润的这些人性与文明带到了蛮荒的流放地,在这块荼毒,磨砺自己的土地上教书,教耕作,教医学,教经商,使这片寒冷的土地多了些文明的热量。没人命令,也没人恳求,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只是源于他们骨子里的那份高贵,那份在苦难中还能保持的高贵。
余秋雨在文末这样评价这些流放者:“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
高贵是镶嵌在人的骨子里的,它不会因着人的身份地位境遇的变化而消失。流放者如此,你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