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央视新闻,又有一批志愿军战士遗骸被迎回祖国。
去时少年郎,回时报国躯。如今山河无恙,国力强盛。
一部描写抗美援朝的记录片《断刀》,看得我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那些幸存者战士,已是耄耋老人,他们微微颤颤的声音中,再次展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
在缺失补给,缺少枪支弹药的局势下,我们的作战阵数让敌人害怕恐惧。
近战、包抄战,还有冷枪手的空前作战能力,成为两军谈判重要的砝码。
记得多年前观看电影《大兵瑞恩》,被狙击手精准的眼力迷得不要不要的。
狙击手在掩体后面一枪一个敌人,掩护自己的连队前进。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兵临城下》,从小是猎手出生的瓦西里,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他的超高狙击能力,无形中成为苏联士兵们士气凝聚力的粘合剂。
尤其是在片头部分,在炮声的掩护下,他的射击百发百中,枪枪爆头。
抗美援朝时期,我国也出现了一个狙击高手-张桃芳,堪称世界狙击之王。
不同于瓦西里,年幼时就在爷爷这位老猎手的培训下,早早就掌握了射击本领。
刚入伍的张桃芳,在射击场训练时,打了三枪,却都脱靶。
建国初期,我国部队里并没有狙击手这个概念,那么是如何培养出我国第一批狙击手呢?
还不得不说到这样一件事:当时两军作战力量悬殊,为了保存实力,我方都是夜间作战,敌方知道我们的作战习惯后,白天不作战时,他们会肆意在阵地上走动,嗮太阳,甚至大摇大摆的跳跳舞,非常嚣张。
一位连队干部实在是气不过,就光着膀子,涂满了黄色泥土,慢慢靠近敌方阵地,放冷枪消灭了7个敌人。
这一举动启发了我军领导人,为何不培养这样的冷枪手,增加我军的杀伤力呢?
那个时候,中国军队还没有狙击手这个概念,更别说狙击枪了。
一代传奇人物张桃芳,就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神奇的出现了。
张桃芳天生是远视眼,不服输的心态,这两大优势,奠定了他作为狙击手的起点。
虽然打靶开场不利,但是架不住人家的性格好啊,绝不服输,每天端着水连珠式步枪,狂练。白天对着靶子、远处目标练;晚上对着跳跃的蜡烛火苗练。
经过一个月的突击训练后,他投入了战场作战。
通常狙击手的枪上都有狙击镜,但是我们当年使用的是苏联的老式步枪--人称水连珠,就是打一枪要拉一下枪栓。
刚上战场,他忘了提前预估量,他迅速总结教训和吸取经验,根据敌人的步行速度,移动的规律,然后做出一个精准判断。
当时我听到纪录片讲解时,不由得感慨,原来狙击手还是一名数学高手啊!
他在32天里,毙敌214人。
最最神奇的地方,战争结束后,他毫发无损,全身而退。
在他的带动下,志愿军冷枪手们击毙敌人5万多。
在装备差的情况下,如此短的时间内,且又是在自己不熟悉的国土上,张桃芳的狙击能力堪称世界同行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