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两年有余,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有机会参加研学和行走读城的活动,学到怎样和孩子们带着书去行走,在行走中学习,在行走中历练意志和品行。
参加黄葛古道的研学,是我们全家第二次参加“奔跑吧Family”的集体活动。第一次参加,正好是一年前。那一次无论是我和孩子,一开始不知如何期待,到后来都觉得收获满满(可以参看【奔跑吧Family】13期参后感)。在那次活动中,我发现“奔跑吧Family”是一个让孩子得到很大锻炼的群体。活动中,没有组织方的大包大揽,却有清晰的计分规则,明确的赏罚制度,让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团体中学会了守规则,重信誉,关爱他人。
一直很期待能再次参加“奔跑吧Family”的家庭营,但由于疫情被屡次中断,不能成行。在许久的期盼中,终于又迎来了第二次集体活动。尽管不是三天的家庭营,相信一天的研学也会让我们有所收获。我是一个好东西总藏不住的人,当这样一个好的机会出现时,就忍不住分享给了周边好友,希望孩子们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共同成长,也希望家长在这样的群体中互相学习,彼此友谊的纽带更加牢固。
清明后的五一,天气刚刚好。头几天的绵绵阴雨让阳光明媚的清晨格外美好。天高云淡,微风习习,最适宜在林间穿梭,在石板路上漫步,探访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遗迹。
一早我们全家便满怀期待,整装出发。参加“奔跑吧Family”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守时。老大灿灿在参加“奔跑吧Family”的周六家庭营中,守时已经成为他坚持要求自己做到的原则之一。当我们到达集合地时,很多朋友已经如约而至。孩子们看到彼此熟悉的伙伴都异常兴奋。签到了之后便开始了行程中面临的一个个挑战和成长。
成长之一 -- 组队
参加5月2日研学的孩子有近四十人,最小的四岁,最大的十六岁。孩子们年龄不一,兴趣不一,需求也各不相同。让互不相识的孩子们组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很多孩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一下子都懵了,平时的类似研学活动都是组织方已经安排分组,按着行程按部就班就行。而这次的分组却让孩子们全权决定。近四十个孩子很快就站成了三组。不出所料地,有的组人少的可怜,有的组队伍相当庞大。相熟的孩子们紧紧抱团不愿分开,而有的孩子稀里糊涂,看着那队人多就往那对扎。这样的分组结果当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原则之一就是要各队人数均等。孩子们只好重新站队。
家长在整个过程中被要求不参与,不干涉,不指导。但不得不说,我们很多人都在旁边看着着急。因为我们看到有的大孩子想把小孩子推出去自己的分队,以保证自己队伍的水平相当。而小孩子又想紧紧的跟着大孩子,因为他们有些不知所措。同校同班的孩子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有两个孩子相约留在队里,其中一个孩子却在最后一分钟失信于同伴,自己一个人跑到了另一个队。
在混乱的几分钟后,队伍终于成型。组成了“云帆"、"奔跑"和"Family"三队。云帆队的孩子们相对比较成熟,也互相熟悉,这一支队,在我们大人眼里看来是最放心的一支队伍。队长是我们可爱的樊彦希,副队长则由杨耀志来担当。两个好搭档将自己的小分队管理得井井有条。而Family队主要由9-11岁的孩子们组成。队长是在各种研学活动中身经百战喻修远,他和副队长随时商量,配合默契,时刻顾及到全队人的需要。而奔跑队是让旁观的家长最捏一把汗的,因为里面有四五个学前班的孩子,全是一米左右。还有一个4岁的小宝。队长则是极少参加这样的活动,但个子高高一眼就能看见的高一年级的程飞扬哥哥。我们家三兄弟都在奔跑队。我也对奔跑队在活动中的进展多留意了些。组队环节完成后,孩子们便开始了由小组长领队的研学活动。
成长之二 -- 完成研学卡
这次研学活动的一大特色,就是以黄葛古道的知识为导向,引导孩子在游览的过程中寻找知识、记录所学和完成研学卡问卷。尽管很多答案都可以在沿途中找到,但是找准这些答案也是很大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每个队都有不会写字的小孩子,家长总是忍不住帮忙。后来家长们终于悟到,这个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他们体会到互助友爱、学会求助,如果我们一直包揽帮他们解决问题,孩子们是学不到这些基本的能力的。
于是家长们建议组内的大孩子帮助小孩子,让队长意识到他们是一个群体,是同一支队伍,一切要以整个队最终的结果来评定结果,而不是个人的完成度,所以大孩子要去留意小孩子们的需要。我们的孩子都是极聪明和有爱的,很快就领会到了集体的荣誉胜过个人荣誉,集体的力量最强大。在之后的答题过程中便是互相帮助找答案,互相学习,找到答案后就立即告诉自己的队友,都争取全队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在活动最后要交卷的时刻,很多小孩子的答案还是一片空白,哥哥姐姐都帮着自己队伍里的小孩子抄写答案,并且给他们讲解,保证他们能够完成。
成长之三 -- 小小讲解员
这次研学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选八个孩子们来为大家讲解黄葛古道的知识。黄葛古道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从文化历史自然还是人文。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活动之前,八个孩子为这次活动的讲解做了很多准备。这个准备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过程。
报名讲解员的那会儿已是晚上10点,孩子们都已经睡下。这八个名额都是家长争先恐后地抢下来的。有的孩子欣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去积极准备。有的孩子非常地不愿意,直到讲解的头一天还在生气父母为什么没和他们商量就给他们报了名。不言而喻,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但这个过程对于父母和孩子都有些煎熬。
我实在是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为老大老二争到了两个讲解员的名额,由他们分别讲解“黄葛树“和“古道植物”。老大因为在王老师那儿经常锻炼演讲和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对于在公众场所演讲并不怯场。而老二这是对这样的安排极不满意,从头至尾都在嚷嚷,说是我逼他的。当然我也有办法让他认真地去准备,因为他也是一个好胜上进的好孩子。终于在准备了一周后,两个孩子能从容地给大家讲解了黄葛树和古道植物。
准备之中的遗憾还是不少。比如由于孩子的不乐意,我不得不为他们准备稿件,这其实也失去了让孩子们自己去研究和学习收集材料的机会。在初稿完成后,他们对自己要做什么明白了许多。于是便在讲解稿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个准备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怎样去控制自己的声音,怎样将讲解的内容流畅地说出来。最重要的是克服了怯场,因为面对嘈杂的几百人,清晰地介绍一个地方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然这样的机会以后就将以PK的方式来得到争取,相信获得讲解资格的孩子以后会非常认真地投入整个过程。
成长之四 -- 责任担当
另一个成长是我看到一个迟到的孩子身上的变化。这个13岁的男孩也是由妈妈报了名,自己不太情愿参加这样的活动。在迟到一个小时之久,来到活动地点,他没有找到自己的队伍。当他问到他该在哪个队的时候,老师没有给他直接的回答,他心里非常沮丧。在成人看来这不是一件大事,因为这样的机会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但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自己组队的活动,面对这样的困难还有些无所适从。我便建议他归属奔跑队。并建议他看一看谁有需要,能不能帮帮大家,因为这群这个队的小孩子实在太多。
当这孩子被赋予责任以后,他一下子仿佛是变了一个人。一个极富责任感,活力四射,充满爱心的男孩和刚刚生气抱怨的他,完全判若两人。他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小心地带着他们下石阶。那些孩子牵到他的手时,特别地安心,紧紧地抓着哥哥的手不放。而妈妈们看着有这样的哥哥在照顾她,也感到非常放心和欣慰。在这个过程中,小的孩子学会了求助,大的孩子学会了给予爱。奔跑队的队长程飞扬是一个平时不善辞令不愿意外出的孩子,但是在这个活动中,自从被赋予队长的责任之后,他时时关心和留意自己队的小朋友有没有掉队、有没有跟上、有没有摔倒。下山的时候他也是一直手牵着一个小孩子。其他的孩子也都紧紧地跟着队伍,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个行程。
成长之五 -- 换个方法讲道理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另外两个队的孩子们也都非常在乎集体荣誉,队长们很负责,都希望整个队能够成为令自己最骄傲的队伍。但有时候会事与愿违。一个孩子和我聊起他的沮丧,因为队伍里有一个“猪队友”,总在捣乱。我劝解他道,其实这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人一生中不可能总和自己喜欢的人相处,你会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怎么样让一个不能和你同频的人接纳和遵守规则,发现他的闪光点,让他和你们一起把事情往前推进,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功课。这个孩子听到以后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很感激这个机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体会人与人相处的原则,顾及别人的需要,也能想到遇到了很多困难就去想办法。这个活动也给了家长机会,让我们在和孩子们行走中,将平时总喜欢侃侃而谈的大道理,潜移默化,如风起云淡般地植入进孩子们的心灵里。
结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七八个小时,但是这个活动让很多孩子得到了成长。此次研学是一个纯公益的活动。活动报名费用仅60元一个人,而且还包含一顿可口的午餐。这和社会上各种费用很高的活动相比,价格上算是相当便宜,意义却是非常深远的。这也和“奔跑吧Family”的一贯宗旨相符,他们总是希望推出收费低,但活动丰富的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去参与,让更多的家庭受益,并获得满满正能量的引导。
“奔跑吧Family”之后还会推出很多志愿者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奉献自己的时间、能力和精力中锻炼,去体会自己对别人、对社会的价值,我觉得这就是“奔跑吧Family”这个组织给予我们最可贵的东西。
我很幸运认识了陈老师、王老师以及“奔跑吧Family”,让我的孩子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成长,也让我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领会到孩子们在成长中需要的引导。
感谢“奔跑吧Family”组织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期待你们更多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