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死亡,很多人都会很沉重。好像会有很多感触,很多是悲伤,遗憾,反省,自责,也有的是不屑,鄙夷。我感受到最多的是,我总以为自己不会。巧的是,参加的团体辅导以及做的直播节目都谈到过这个话题,加上今天有个朋友和我的朋友说她想死,她才是那个自杀的人。赶紧打电话和我说,需要我做个危机干预,作为一个咨询师,我立马停下手中的工作开始联系。
当远程协助完干预,并没有太多感觉,别人的死亡或许已经勾起不了太多我的情绪。如果你想聊自杀,或许我可以陪你好好聊聊。谈到最好或许你也就不想死了。
每个人都会死,但你总以为你不会。
对啊,我现在这么健康,好好的坐在这里看文章,怎么会觉得自己会死呢?!还有很多大好青春时光等着我去挥霍呢!
哲学家说:“哲学的终极命题---死亡。”可对于普通人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常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但,如果不是意外,可能你根本意识不到,原来我们是一天天走向死亡的啊。我们从出生,成长,长大,老去,奔波于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的各种事物中,说到底,为的不就是证明原来我是活着的,我是存在这地球上的,存在于我们人群中的。不论你的身份,地位,处境,只要你活着,你就是证明。而在平时,你可能根本不会考虑这些。
死亡在此时,变成了一个几乎可以忽视的课题。
就在我们不经意间,它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再提醒我们它的存在。
陌生人的意外,新闻里的轻生,家人的离去....
我们活着的人,经历多了,好像也就习惯了。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的“哀伤的五个阶段”:
1.否认2.愤怒3.乞讨、许愿、祈祷4.消沉5.接受
即使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最后大部分其实都选择接受,或许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都知道死亡,是我们必然的结果。既然这样,那就好好活着吧。我们平时的大脑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敢去自杀的人,是非常用勇气,值得佩服的。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