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一组诗叫《咏怀古迹》,其中第一首写的是南北朝的大文学家庾信: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字子山,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书香家庭,父亲叫庾肩吾,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从小就特别聪明,喜欢读书,所以成名很早。
南梁大通元年(527年),年仅十五岁的庾信就成为了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萧统去世后,萧纲被立为太子,萧纲也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一大群文人学士。庾信父子和徐陵父子同时受到了太子的礼遇。庾信和徐陵都年轻而有才华,他们所写的宫体诗,被人们称为“徐庾体”。当时的文士,都竞相模仿他们的作品。所以每当他们写成一篇文章,都会被人们传诵。但这些宫体诗,风格浮靡艳丽,题材范围狭窄,成就并不高。
这一段日子是庾信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他无忧无虑,沉浸在风花雪月和醇酒美人之中,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马蹄和刀剑打破了生活的平静。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率军反叛。腐朽的南梁军队不堪一击,叛军势如破竹,直逼都城。危急之下,太子萧纲派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去抵抗叛军。只会吟风弄月的庾信哪里懂得打仗,他看见侯景赶到时,匆忙领兵逃走。
很快台城就失陷了,庾信见势不妙,就逃到了江陵投奔湘东王萧绎。后来萧绎即位,就是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年)四月,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他刚到长安,西魏大军就攻克江陵,杀死了萧绎。西魏的权贵也听过庾信的名字,仰慕他的才华,就把他扣留了下来。庾信被迫留在长安为官,听到江陵城破,元帝已死的消息后,他悲痛不已,写下了组诗《拟咏怀》中的第十一首: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经历了两次国家破亡,且身陷异乡之后,庾信的诗歌由以前的轻艳浮荡变得苍劲悲凉了许多。
从此,庾信就留在了北朝,历经了西魏、北周。北朝的许多皇帝也都喜好文学,庾信因而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曾做到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所以后世称他为“庾开府”。
虽然身居显贵,但作为南梁的旧臣,出仕异国,毕竟于大节有亏。庾信内心有着无法说出的愁苦和悲愤。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既是对自己羁旅命运的无奈悲叹,也是对自己软弱人生的自我责备。“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世事的沧桑,让他明白了,个人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同“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
他怀念故国的美好山河,怀念曾经的幸福生活,他渴望南归。他看到的渭水在眼前变成了江南的风景:“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吟溟浦,应有落帆还。”而当他接到南方故人的来信后,更是难以自已,且看这首《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后来,南方的陈朝和北周通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都允许回归故里。陈朝请求放还庾信等人,周武帝宇文邕却强行留住了庾信、王褒不放。在送别朋友南归时,庾信写了一首《重别周尚书》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家乡是回不去了,只能在诗文里倾诉心中的悲怆,于是就有了那篇著名的《哀江南赋》。近代的林纾曾这样评价:“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六十九岁的庾信去世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分裂的时代铸就了庾信辛酸的人生,也铸就了这个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