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过去了。
若是按莱昂纳多·达·芬奇所言——“死亡便是灵魂怀着最大的厌恶离开身体”——他的灵魂已经自由了五百年。
他的坟墓在拿破仑时代被破坏以来,其遗骸早不知所终,但他留在世间的蒙娜丽莎依然朝着我们微笑,她还会继续朝着我们的后代微笑着。
有些事情,我们似乎早已司空见惯,自认为对它们非常熟悉,但若是细想一番,便觉得它们竟然如此陌生和神秘,“我们真的了解它吗?”——这类事物会让我们扪心自问。
莱昂纳多·达·芬奇(按照如今中文的表述习惯,下称达芬奇)在16世纪初所作的《蒙娜丽莎》就属这类事物之一。
无论你是艺术专业出身,还是普通吃瓜群众,对这幅画作都再熟悉不过了。自达芬奇将她创作出来后,她本身的艺术生命不断茁壮成长,并且早已超出了美术、美学的范畴,出现在各类电影、广告、音乐、文学之中,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尽管每个人对这个视觉图腾的理解各不相同。
就显性的谜面来说,“蒙娜丽莎”的神秘之处在于她面部的微笑。她每天都用这种微笑注视着前来卢浮宫朝圣的芸芸众生,有些忧郁,又有些得意,似乎在说:
“看呐,你们谁能猜透我的父亲——达.芬奇所留下的谜题?”
她的父亲——达芬奇曾说过:只有真理才是时间的女儿,而这句话套用在蒙娜丽莎身上并不管用。
大家发现,时间过得越久,她身上的谜团便越难解开。
有好事者将她的表情做了细微精确分析,认为其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对于这道数学题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大可不必抬杠,这仅仅是有关《蒙娜丽莎》显性谜面众多的、蹭热点式的解读方式之一,就像有人从画作中的背景里看出包括老虎、熊等一系列动物一样,而这些解读不断地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
她是谁?
达.芬奇为谁、在什么时间完成了这幅画?
他如何做到在一块画板上,描绘出一个具有如此生动表情的人类面部和一双完美的双手?
......
1.模仿者、演绎者与盗窃者
自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家们开始对传统古典绘画重新思索、反叛以来,对于《蒙娜丽莎》的调侃、恶搞、演绎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最为有名的要数美国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他1919年再回法国期间,在一张印刷品的蒙娜丽莎上唇,添加一撮小胡子,在画像下部标上了“L.H.O.O.Q”的字样(法语,有淫荡污浊之意)。
2017年,杜尚这类版本中的一幅在巴黎苏富比拍卖会亮相,拍得了63.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92.2万元)。
相比杜尚而言,一个世纪前恪守古典传统的法国画家,更为尊重达老先生的原作。
安格尔的弟子、同时也是德拉克洛瓦的追随者泰奥多尔·夏塞里奥(Théodore Chassériau 1819——1856年)就曾经仿制过一幅《蒙娜丽莎》。这幅仿品也曾亮相过2019年巴黎一场拍卖会。
作为当时的知名画家夏塞里奥,显然有向老先生致敬的意思,这也至少说明了在19世纪上半叶时,《蒙娜丽莎》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且成为职业画家们临摹学习的对象。
而让《蒙娜丽莎》知名度迅速提高到一种公众文化现象,则直接与她在1911年失窃案有关。
1911年8月21日,受雇于卢浮宫的意大利油漆工人温琴佐·佩鲁贾,将她从墙壁上取下来,躲到一处走廊中把画布从画框中取出,然后卷起来藏在衣服下堂而皇之地离开了。在那个没有监控设备的时代,博物馆的安保人员直到第二天才发现画作被盗。
佩鲁贾逃回到意大利,想要出售这幅画作。他充满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认为《蒙娜丽莎》本来就是达芬奇在意大利完成的,所以应该回归意大利。
而他也许并不清楚,早在1516年,64岁的达芬奇骑着毛驴、带着他的徒弟和几箱行李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来到了法国的昂布瓦斯(Amboise),此后他就再也没有返回过意大利。而那些由毛驴驮着的行李中,就包括有这幅《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年),在1550年(1568年他又修订后出了第二版)完成了著名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依据其记录,在瓦萨里那个时代,这幅《蒙娜丽莎》就已归“枫丹白露的弗朗索瓦国王所有”。
弗朗索瓦国王,也即是当时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法国昂古莱姆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他在瓦萨里出生那一年正式登基。相比他的两位具有“中世纪遗风”的君主——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他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的真正推动者。
正是他邀请了达芬奇来到了昂布瓦斯,那时的昂布瓦斯的皇家城堡 ( Chateau Royal d’Amboise )是国王的寝宫和行宫,堪称法兰西王室的心脏。
弗朗索瓦一世将这位气宇轩昂的老人视作自己的国师,将其安置于自己童年时期住过的克洛·吕斯城堡,距离昂布瓦斯皇家城堡只有500米。
正是在这里,1519年5月2日,67岁的达芬奇在年轻的弗朗索瓦怀中去世。有关这一场景,在19世纪法国学院派领军者安格尔的画作中得到了再现,他1818年所作的这幅《达芬奇之死》,已经深入人心。
达芬奇死在弗朗索瓦怀中的说法,依然来自瓦萨里。但后人又找出一份文件,证明瓦萨里的说法不靠谱,因为达芬奇去世后的一天,弗朗索瓦一世正在距离两天骑行路程的另外一地办公,不过也有人指出,那份文件或许是由别人带他签发的。
总之,多数人还是相信瓦萨里的说法与安格尔的演绎,毕竟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为这位天才的离世而悲痛万分时,这段浪漫凄美的基情,多少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慰藉。
达老离世之后,《蒙娜丽莎》依照其遗嘱传给了他的弟子,后来被弗朗索瓦买了下来。同样,达芬奇的另外两幅画作《圣母子和圣安娜》和《施洗者圣约翰》,也这样成了法国皇室的藏品,此后一直保存于卢浮宫。
盗窃者佩鲁贾极力将自己装扮成一位意大利爱国分子,他向警方诉说自己的盗窃动机是被归还国宝的强烈热情所驱使,也许是考虑到两国之间长期以来的文化纽带,以及公众文化心理等因素,这位佩鲁贾并没有获得重刑,他最终只在监狱里被关押了一年零十五天的监禁。
这场失窃风波发生的20世纪初,正是报刊杂志和电台等现代媒体传播的黄金年代,《蒙娜丽莎》被盗的消息,首先被各类报纸、电台广泛报道,这激发了公众对这幅名画的兴趣。在没有破案之前,就很多人甚至专门买票去看卢浮宫悬挂蒙娜丽莎画框的那面墙壁。
另外,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办案警察还曾一度将怀疑对象锁定在毕加索和他的朋友、诗人阿波利奈尔身上,这也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
随着现代传媒业酝酿的浩大传播声势,《蒙娜丽莎》进而成为一幅家喻户晓的神作。
2.她,是谁?
然而,尽管她是如此有名,人们从达芬奇所留下的手稿、笔记中以及其他文件中,完全找不到有关这幅画的素描草稿、习作、文字描述、雇主订单等等信息,就像他为其他画作所作的那些记录。
例如他最为出色的另外两幅《最后的晚餐》和《安吉里之战》,尽管后者原作消失了,但他为这些画作所作的草图、构图设计、模特写生的素描稿,我们都可以看到。
达芬奇在构建他的知识迷宫同时,写下了(绘制了)大概有1万3千多页手稿,如今佚散在全球各地的大概只有7000多页。
在这些文件之中,却没有《蒙娜丽莎》的翔实信息,也有可能,达芬奇正是要为我们刻意设置这样一个永恒之秘。
这个永恒之谜的第一层谜面,便是:她是谁?
一代代的研究者们,都想要搞清楚这点。依据瓦萨里的描述,《蒙娜丽莎》的身份是一位佛罗伦萨商人的妻子,这位商人名叫弗朗切斯科·德尔·乔康达。
这位乔康达夫人于1479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原名为丽莎·迪·安托马里亚·盖拉尔迪妮,她在1495年嫁给了乔康达,因此这幅画作也被后人称为《乔康达》(la Joconde)。
而在瓦萨里叙述中,对这幅肖像描写并不准确,大家都看出了这点,瓦萨里仅凭借了一些二手资料,他本人从来没有目睹过原作。继而,人们也对他所谓“乔康达夫人”这一身份产生了怀疑。
1517年,瓦萨里刚6岁那年,一位阿拉贡红衣主教的秘书在昂布瓦斯参观过达芬奇的画室,依据他的描述,这幅女士肖像,是为已故的朱利亚诺·迪·洛伦佐·德·美第奇的要求,给“某位佛罗伦萨女士”作的肖像。
这算是所有文献中最早记载这幅画作的信息。这个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指针,它指向了一位大人物:朱利亚诺·迪·洛伦佐·德·美第奇(1479—1516年) 。
对于美第奇这个名字,您肯定不会陌生了。
这位朱利亚诺不是豪华者、“伟大的洛伦佐”那位在1478年因为政变遇刺的弟弟,而是洛伦佐本人的最小的一个儿子,下文姑且称他为小朱利亚诺。
小朱利亚诺出生于1479年,卒于1516年,也就是那位阿拉贡红衣主教参观达芬奇画室时,他刚去世不久。
在前文我们叙述过一些有关美第奇家族的往事,当法王查理八世攻入意大利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是这位小朱利亚诺的长兄——皮耶罗二世,他试图向查理八世投降,但还是和他的家族一起被驱逐了,他本人在1503年死于乱军之中。
此后的佛罗伦萨乱了好一阵子,直到1512年,皮埃罗二世的弟弟、当时的红衣主教乔凡尼·德·美第奇(1475—1521年)与他的堂弟率领1500名教皇军,攻陷了马基雅维利等人主政的佛罗伦萨,重新执掌了政权。
不久后,37岁的乔瓦尼在1514年3月11日,宣布自己当选教皇,成为利奥十世,这是佛洛伦萨和美第奇家族史上的第一位教皇,但不是最后一位。有关这段发生在罗马的故事我准备放在以后介绍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时再讲,因为他们的关系更紧密一些。
再说回这位小朱利亚诺,在亲哥哥教皇利奥十世的庇护下,他被召回罗马受封为教会的首席执行官。同时,利奥十世也将那不勒斯王国的统治权交给小朱利亚诺。
如果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应这位小朱利亚诺的要求所作,那么画中的主人公绝对不可能是他的正牌妻子——他娶了萨伏依公爵的幼女菲丽贝尔特公主(Princess Philiberte of Savoy 1498-1524年),按照血缘关系看,这位菲丽贝尔特是法王佛朗索瓦一世的母亲——路易斯同父异母的妹妹。
也就是说:小朱利亚诺娶的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姨妈。
蒙娜丽莎她是谁,她是否也曾为爱寻觅好几回?我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