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王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了解到“知性阅读”这个词语,知性阅读重在研读、与书籍反复对话,并将书中思想作用于实践,对自己原有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也了解到了进行“知性阅读”的方法。如果没有今天的“知性阅读”的实践,或许我也仅仅是知道这些方法,到底如何和书籍反复对话呢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就像去年跟随郝晓东老师学习课程一样,第一次听说“啃读”,但是到底如何去啃并不清楚。
在共读开始之前,王老师的问卷中提出了“知性阅读”的五步,真是太及时了。第一步:对材料进行简单梳理。第二步:提取核心概念并解释。第三步:对照自身生活经验引发的思考。第四步:在其他地方有没有读到?有何关联?第五步:尝试提出相反的观点,并论证。自认是个非常笨的人,我先把这五步抄写在本上,然后对照这五步开始边阅读边批注。为了对材料进行梳理,就像之前学习语文一样,每读一个自然段我就把本段的大意归纳出来写在旁边。然后再看这些段落大意中有什么关系?哪些是说概念的,哪些是讲原因的,哪些是说方法的,哪些是说影响的,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边思考边写下来,就这样完成了第一步。提取出核心概念后,回到文本,再好好研读,最后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核心概念。也就是反复“与文本对话”。第三步就是尝试联系实际,看能用在实际的什么地方。第四步思考其他地方有没有读过相同的概念,便于对照打通。“与他人对话”。最后一步自己才疏学浅对于这些经典书籍尚不能提出质疑之处,但是正像王老师所说“能不能提出质疑是一回事,有没有去质疑是另一回事”。其实在今天之前,就已经跟随郝晓东老师读过《论对话》,当时虽然批注了意思,但是总体没有进行关联,获得的信息是片段化的,没有整合与整理,今天经过这五步前后关联完成问卷时竟然觉得“头脑中有了一个清晰的结构”,完成问卷时也格外顺利。
最后再想一想郝老师的发问:学习《阅读地图》究竟学到了什么?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份书单,更多的是对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思索,以及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阅读方向,当然也学到了阅读方法。应该学的是什么?我认为最应该学的就是“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学了和不学得差别是什么?当然有差别,不学“来路不明确,去路也不明确”,学了至少知道该读什么,以“知性阅读”的方法去读。学到了知性阅读方法了吗?或许由于自己思维能力较浅,尚不能完全理解“知性阅读”的方法,但是相比较之前假模假式的“啃读”,至少自己更接近知性阅读的方法了。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了吗?提高专业能力绝不仅仅是靠一本书就可以,这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庆幸自己在路上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