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苏第二个联系的是傅慧。傅慧是林苏读全日制MBA时期的同学,比林苏小三岁。
所谓的MBA,大部分是毕业工作几年之后的30岁上下的年轻人,或者想学习提高、或是想换工作转行,或是单纯想得到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为自己评级落户增加砝码的,或是家底深厚、在家全职主妇当够了单纯想来上课学习的,都有。而全日制又在于,跟正常的研究生教学一样,课程学业安排是全天候的、从早上上课到晚上是常态,学生在学习期间要么是辞职状态、要么跟原公司申请停职至少一年,课程安排是高度压缩和紧张的,晚上做作业做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
至于读完了、毕业了有没有用,是仁者见仁的事。但有一点是公认的,至少读书期间交到的朋友互相之间是没有功利心的,大家抹去了之前工作中的身份职业差异,真心相待、随缘而定。尤其是经历最初几年的职场人际关系的磨砺之后,重回校园结下的友谊尤其纯粹珍贵,谁的内心不渴望几个真正的朋友呢?
交朋友的缘分也是说不清的,卸下工作上的面具,还真的就是凭眼缘了。傅慧给林苏的感觉就是特别亲切、好像已经认识多年的熟人,没有特别的理由,就是相处起来很平静、很安心。
后来林苏才知道,傅慧之前是地级城市有编制的数学老师,因为老公长期在上海工作,辞了公职也来到上海,因为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读MBA为了以后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校切磋作业、吃吃门口的小吃,说一些不打紧的八卦,毕业之后都有家庭有孩子,工作生活上的糟心事互相倾吐,需要帮扶也互相帮扶一把,空闲时候约着吃吃饭,感情日益深厚。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日常点滴相伴才会真的让感情的厚度慢慢增加。哪怕是血缘亲情,长期的分离,感情也是逐渐会变淡的。
林苏从上高中十几岁就开始离家,虽然是有亲哥哥,但是兄妹之间几乎没太多交流的,关系很淡。跟父母也是一样,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毕业十几年,算起来真正在家的时间也就是初中毕业之前的十五年时间,漂在外面的时间倒是二十多年了。一年大家相处的时间也就是几天、平时的电话除了问问身体状况、吃了什么之类,好像也找不到更多话题。跟大哥、跟父母之间的关系不能说不好,是心理上感觉有距离感、不亲密。
所以,林苏一直渴望或者羡慕和兄弟姐妹、和父母关系亲密的人,自己怎么就做不到呢?
林苏内心是把傅慧当亲姐妹看的,已经远远超过了闺蜜的情分。如果说郑晓白是心灵上交流的话,跟傅慧的相处就是家人一样的感觉。
傅慧对她也是一样,用傅慧自己的话说,她跟自己同在上海的亲妹妹也不过如此。
傅慧的职业发展也经历了一些波折,毕竟公职工作和企业工作还是不一样,好在积累了几年经验,近几年开始稳步上升,在一家知名外企站稳了脚跟、做到核心业务的管理岗位,工作稳定、离家近、收入也不错,是大多数上班族羡慕的钱多、离家近的类型,但事少就不要想了,这样的工作怕是只存在想象中。
“妹儿,跟你说个事,我近期打算办离婚”,林苏照样用文字发给傅慧,语音不适合现在这个时间,上班期间有诸多不便。
“你啥时候有时间,我们见个面”,傅慧也不多问,平日的情况都知晓,林苏知道傅慧是担心自己,林苏目前遭遇的这些事,父亲重病、闹离婚、还处在没工作状态,哪一样,放到谁身上都得压垮了一大半。
林苏其实暂时不想见傅慧,因为知道她最近经常加班,别的公司因为疫情封控,倒闭的倒闭,降薪的降薪,她们公司却逆势态增长,业务更忙起来,反而要没日没夜的加班。
“我就是告诉你一声,等你忙过这阵再约吧,本来是找你资金支持下,暂时用不着了,回头再说”,林苏回她。
“我上月刚买了三十万的基金,手头有几万现金,多了暂时不行,得等我赎回来。”
“没事,暂时不急呢。”
“周末两天,周六周日都行,我去你家找你,家里暂时还方便吗?”傅慧依然坚持。
“我真没事,你还不了解我,你休息休息吧。”
“不行,那我周六就直接过去了。”
大上海是名副其实的。从傅慧家到林苏家开车也得近两个小时,公共交通至少两个半小时,林苏怎么能让好姐妹这么奔波呢。
林苏拗不过傅慧,还是找个两人都方便的中间位置,不要耽误那么多交通时间,
“那要不周六徐家汇找个地方吃午饭,还不知道哪里开呢?”,餐饮还处在限制状态,只能到时候看哪里合适了。
“行,见到你好好的我才放心,那周五再定时间”,傅慧就是这样,没有多余的话,平时也没什么甜言蜜语,就是用一颗心待人。
她林苏何德何能,能遇到这样的朋友,眼泪又不知不觉地又流了出来……
(待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