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配偶出轨了,你怎么办?”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回答:“肯定离婚啊,不离难道留着过年吗?”
“如果领导莫名将你从高管调到清洁工的岗位,你会怎么做?”
很多人会认为是领导在给自己穿小鞋,因此会率先撂挑子不干了。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的作者罗近月说,如果照这样一切全凭感觉,任由情绪支配去做事,其实对解决问题没任何实质性帮助,反而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和损失,自己也从这些遭遇里得不到成长。
罗近月,专栏作家,心理成长导师。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等2000多个心理平台及媒体转载。她多年来专注自我成长领域,陪伴迷茫中的女性看见自己,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中指出,其实,无论是谁,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着各种遗憾和挫折,但是这些曲折自有它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用简单粗暴地解决或破罐破摔,而是停下来,认清这些曲折所带来的伤痛,重新认识自己,重建与自己的连接,带来自我的成长。
作者从原生家庭、婚姻关系、自我成长三个方面举例,为我们阐述在遇到问题后如何处理,如何实现自己的成长。
01定义自己的价值
作者有一位来访者,一直很自卑,感觉自己不被所有人喜欢,认为自己没什么能力。她想在作者这里找到一些方法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
作者和来访者通过交谈,得知她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跟她成长经历中家人对待她的方式有关。
来访者的母亲相当挑剔且严厉。母亲经常挑剔她的长相,说她丑得像猪;还要求她每科成绩第一,放学回家后须做各种家务。但就算这样,她也从来没受到过母亲的任何肯定,反而只要稍有不满,母亲就要求她从头再做。
有一次,她有一只碗没洗干净,母亲发现后要求重洗。当她第一次试着对母亲说“不”时,便立刻招来母亲的一扇耳光,并被母亲推搡在地。
在这位来访者的成长经历里,她接收了太多否定的声音。其实,我们很多人也和她一样,因为长辈教育孩子经验的局限,导致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很少有过肯定、支持的声音,长辈的话就是权威,不能有任何反驳和质疑。
这些否定的声音造成我们对自我评价过低,一直自卑。这种不自信继而投射到各种关系里,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才敢确认自己的价值。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全力付出,希望满足对方的一切需要,让对方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
又如在工作关系中,一味地卑微低下,接受所有同事的需求,哪怕不是自己的份内工作。但就算这样,仍得不到同事的认可,活得像个边缘人。
这种讨好别人,满足他人的期待,就会变得有价值吗?
并不是,别人很容易把这当成理所当然,反而感觉不到我们有任何价值。
作者说,我们不自信的根源,在于我们的人生里缺乏足够多的、被看见和肯定的体验。这些重要的体验跟我们失去了连接,于是我们才会觉得自己匮乏、空空如也。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阴影和创伤,就需要我们勇敢地站起来,重新去还原、体验自己在那些未被善待时的感受,如委屈、愤怒等。拥抱曾经那个受伤的小孩,跟自己站在一起,然后坚定地去肯定、维护当初的自己。
我们自身有无价值,不由别人定义,而是取决我们如何定义自己。而唯有重新深入地体验,才能让我们重新找回、肯定自己,带着自己走出不自信的心理,遵从自己的定义去做自己。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价值。
02创伤愈疗
前段时间,多地发布了去年的离婚大数据。
数据显示,离婚夫妻当中,婚姻维系时长在5年以下的,占比达40.8%;而离婚原因排在前两项的为“婚外出轨”,以及“双方没共同语言,或一方的成长跟不上另一方”。
也就是说,现代人因伴侣出轨导致婚姻破裂的人比比皆是。
然而,离婚就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或者,当伴侣出轨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是否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婚?
其实,当真的身临其境时,我们才会发现,事情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遭遇出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想象。
首先就是接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变故,心理遭受巨大冲击,失眠、抑郁、生病一股脑向我们袭来;其次信任机制崩塌,很难再信任他人,对婚姻再也没有信心;最后,自我否定。面对自己对于对方不再重要,归结于自己没有魅力没有能力,一无是处。
如果伤害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直面这种打击,直面我们的内心,感受我们的情绪,而不是选择逃避。
我们大脑有一种防御机制,当伤痛的程度太大,而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时,防御机制会将它们搁置一旁,避免我们被创伤压垮。
但是,如果我们选择隔离创伤,那些相关的感受因为无法被体验、接纳,而跟自己产生了距离,当再次碰到这些相同的感受时,我们仍然无法消化处理。
美国创伤专家赫尔曼在《创作与复原》中说过:只有重新站在感觉里的位置去还原真相,重建自我才会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在受到伤害时,直面自己的内心,重新还原我们的主观体验过程。体验、接纳那些感觉,比如悲伤、愤怒。允许这些感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接纳一个曾被抛弃的孩子重新回家,这才是深度的愈疗。
通过出轨可以更多地看见自己、找寻自己、完整自己,是出轨为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积极意义,它能帮助我们重启人生,如果逃避,我们会可能再次掉入重复的循环。
03你不可能变成任何人,只能活成你自己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
也就是说,自从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有着自我成长的需要。而很多渴望自我成长的人,心里基本都有这样一个愿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个样子可以是爱情美满,也可以是事业成功。
于是,我们给自己找到许多榜样,让自己照着榜样学习,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他们的样子。
如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女主顾佳。她读书时是学霸,工作时爬上高位,退居家庭后也能辅佐丈夫打下一片天,就算遭遇丈夫出轨,她也处理得游刃有余。
许多人都以顾佳为榜样,跟着学习、模仿,希望也有她那样的能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常常碰壁,没有人能真正活得像顾佳一样。
作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变成任何人,只能活成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经历的产物,哪怕我们受了榜样的影响获得了成功,但最后也会活成带有一丝榜样烙印的自己。
反而,我们却常常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挫折,陷入疲惫无力的状态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作者指出,我们感觉无力的时候,也恰恰是我们最能成长的地方。
一个人越感觉无力,就说明之前他以为自己可以做到的,和实际能做到的差距越大,也代表自己失去了最原始的判断和力量支撑。
这就相当于在这之前,我们处于幻想和麻木的状态,感觉自己可以勇往直前,却预料不到前面的阻碍,也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了,结果面对现实自然会感觉力不从心。
而要想获得真正的成长,则需遵循这三点:直面自己、找到方向、少而坚持。
直面自己,也是认清自己。感觉到无力,大多反映了自身能力匹配不上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去搞清楚自己是谁,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要再盲目给自己打鸡血,理性思考自己的弱点,以及能做些什么。
找到方向。在自我实现的路上,我们很多人都执着于寻找方法。但方法只是着重于教我们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方向是让我们着重于更大更长远的过程来思考。
当你找准方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么在实现这个过程中不管是走着去、跳着去都没有问题。如果方向没找准,起步错了,那么接下去就是步步错。
少而坚持,也就是说同时不要做太多事,选择一件事并坚持下去。做得多其实很容易,而做得少并坚持下去,才是最难的,但也最容易走向成功。
04写在最后
《不迎不拒,向喜而生》是罗近月老师关于女性成长主题的文章合集。她教我们学会与自己内心对话,并用适合的方法爱自己、接纳脆弱的自己。
这本书告诉我们,成长的真正途径是向内看、向内探索,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别人。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可避免的不如意和艰辛,但这些恰恰是让我们看见自己、成长自己、完善自己的契机。
就如罗近月老师所说:
如果生活不曾被强烈地冲击砸开一道裂缝,我们就不会主动去寻找里面的那些亮光。
而这些亮光,就是对于自己的看见和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