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知”林怀民
若干年前的国际艺术节期间,有机会在大剧院看过他带着云门舞者演绎的红楼,演出结束时他出来向观众答谢,偌大的剧场,热情无比的观众,远远地看着他,一位精瘦的老人,却让人感觉到有着巨大的安静的力量!
今年的国际艺术节又到了,看到有他在上戏的讲座,立马网上购票预约,周日一早就带着老爸和孩子赶到上戏。到得早了,园区票甚至没人检票,一时还找不到北的时候,就看到佛西楼旁边排着一列长长的队伍,过去一问,果然都是林先生的粉丝。好在自己是提前购票有预约的,得以在另一个队列进场,并有幸坐到了第三排。
夹在进场观众的队伍中,背着双肩包的林先生只身来到第一排,一点都没有前呼后拥的大牌架子。向身边的父亲、女儿介绍时,他们甚至不相信这就是享誉全球的艺术家。讲座即将开始了,剧场座位已经坐满,场外还有很多热心粉丝,剧场表达歉意正准备关门。林先生示意管理人员开放剧场,在林先生的招呼下,场外观众有序进场,在前台、走道席地而坐。讲座伊始,林先生示意工作人员调暗舞台灯光,打亮观众席,让他能看到每一位观众,包括最后一排。虽然是细节,却让人心生感动。
十点半开始的讲座,一直到十二点多结束,林先生给在场观众提供了一场艺术知识、文化知识的盛宴。他结合视频、照片,讲述了云门舞集的点点滴滴,讲述了他的创作,他的生活,还讲述了他的书法家朋友……他从中西方建筑特色的不同开始,在西方,古希腊神庙的立柱、哥特式教堂刺入苍穹的尖顶,都是意欲与上帝的对话和交流,而中国的传统建筑更多的是圆形,巍峨如长城,是大地的脊梁。在我看来,他是把握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所以在云门舞集,他引导舞者学习太极导引,强调“沉下来、松下来”;他要求舞者学习书法,领悟书法作品中的意和气。在云门舞集,“中国”不是装点门面的“元素”,而是“基本”,是“核心”,是生活状态!
在他的讲述中,那个在纽约看黑人孩子玩沙,从而萌生用沙子做舞美道具的创意,考虑到对舞者的影响,最终改用稻谷,所以有了“流浪者之歌”的唯美呈现和感动。在他的讲述中,为了给舞者以更多练习的动力,结合巴赫音乐的“水月”在德国首演并获得成功。更让我感动的是在台湾乡间搭在无边稻田里的舞台,大雨中的舞者和观者的那份投入!
在林先生看来,创作从来不是坐在房间里的苦思冥想,而是基于生活积淀的“乱兜”。困境永远是好的。因为它提出问题让你要使出浑身解数来解决。在林先生这里,创意的萌发、音乐的寻找、舞美的设置,都是在一个个困境中的问题解决。突破所有的程式化,永远流浪,重新出发!
林先生给自己的定位是“轻知”,只是做些科学普及、文化普及的工作,为父老乡亲服务。但政治大学新闻系出身的林先生其实有着宽阔而深沉的立场!他和他的云门舞集无疑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由非专业人士创办的舞团已经走过四十多年,成长为一个享誉全球的专业舞团!伴随着种种邂逅,云门不断成长、发展,虽然遭遇到2008年的大火,但没有影响到它的生存,甚至在民众的热心捐助下,云门自己的剧场即将建成,明年将投入使用,特别是可以容纳2000人的户外草坪,将使更多民众受益于艺术熏染。
心向往之!
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