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 “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高原——与平原在外貌上有类似之处,但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地表起伏不大,但边缘处比较陡峭。地形特点:海拔较高,起伏小,面平边陡。
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200米以上,起伏和缓。地形特点:海拔较低,崎岖不平,坡度较缓。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在地球表面至700千米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称为体波 (纵波和横波),沿地面传播的称为面波,实际上也是一种纵波,对地表建筑物破坏性最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里克特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称为里氏级。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广泛分布于桂、黔、滇。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均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指第四纪古冰川及现代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形态和堆积地貌形态的总称,包括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大类型。
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所形成的侵蚀形态和堆积形态,称为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温带荒漠区。风积地貌主要指各种沙丘,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和多风向形成的沙丘。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石窝、风蚀蘑菇、雅丹地形、风蚀城堡等。
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因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对海蚀亦有重要影响。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雪线。雪线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 (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
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产生波状弯曲,称为褶皱。褶皱的基本形式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是指褶皱中心岩层向上隆起,两侧岩层向外倾斜;向斜是指褶皱中心向下凹陷,两侧岩层向中心倾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可能出现背斜是谷,向斜成山的地形,这是因背斜中心部分岩层向上弯曲产生张力,导致岩层破裂,易受风化和剥蚀,被蚀成谷,称次成谷;向斜部分受挤,凹地接受风化崩落物堆积,基岩受保护,最后反而残留成山,称次成山。
断层——是地壳岩层受力而产生断裂的现象。由于地壳岩层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地壳运动时产生的挤压力和拉伸力超出了岩层脆弱部的承受力,岩层便会破裂,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出现显著的相互位移和错动现象,从而产生断层。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华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体或高地,这种由断层造就的山体被称作断层山,又叫断块山,如我国的华山、庐山等;另一侧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领海——是国家主权管辖的临接海岸的海域。目前,国际上对领海的宽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联合国1981年统计,148个沿海国家中有81个国家规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其余为3海里或200海里。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中国东北的镜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
水循环——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通过各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自然界水循环每时每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按其进行的领域分为以下三种情况: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东接阿曼湾,西连海湾 (伊朗人称之为波斯湾,阿拉伯人称之为阿拉伯湾),呈人字形。由于它是海湾与印度洋之间的必经之地,霍尔木兹海峡素有 “海湾咽喉”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航运地位。海湾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合计承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量,西方国家把霍尔木兹海峡视为 “生命线”。
曼德海峡——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成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红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重要。
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从波斯湾开出的油轮,经直布罗陀海峡源源不断地将石油运往欧美各国,被人们称为 “西方世界的生命线”。
德雷克海峡——头戴两顶 “世界之最”桂冠,位于南美大陆和南极洲之间。它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最深处达5248米。同时它又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南北宽达9704米,成为世界各地通向南极的重要通道。
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与爱琴海、地中海,是亚洲、欧洲的分界线,也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马六甲海峡无论在经济或军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国际水道,其重要性可与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相比。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水道,也是西亚石油运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 “生命线”。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全长170多千米,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连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总长82千米,宽的地方达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该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和 “世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