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们为什么要做一个事情?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人们为什么….
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我们就能够深挖到更底层的原因,而非停留在人和事物的表面现象去解释。
今天的精讲,关于归因和解释,令我感触良多,也庆幸自己已经有意识不通过表面去判断人们的为人之道。
因为保持敬畏,所以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试图理解背后的原因;
因为想要自己更加客观和系统的理解社会,因此愿意多深入去思考和理解个人的”得意之处“或者是”难处“,从而也更加确定,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说你是,你就得意忘形,不是别人说你不是,你就自惭形秽。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件的反应会有所不同,比如童年时,父母的暴风骤雨对不同孩子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
而对于同一个事情带来的结果不同,胡老师说这就是人世间最复杂的地方,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以及人性的复杂程度,就是到了非常微妙的地步。
二、人们为什么不同?
上一代对下一代遗传和养育的影响,生长环境的影响,内在自我发展的影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
对于归因,我联想到了《少有人走的路》里,关于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的描述。
人格失调症的人,可能更加偏向于外归因,认为所有事情,都是别人的错;而神经官能症的人,更倾向于内归因,认为任何“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那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这个原因,如上所述,真的很复杂。
如果我们愿意,我们保持理解、接纳和沉默(如果别人不需要你发声),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最好的。
关于归因的问题,我还想到自己对于工作结果的归因。前阵子经历了两次训练营转化:
第一次业绩非常好,我当时的归因是,嗯,大家都很喜欢老师,是老师讲得好,所以,跟我的关系不太大。
第二次成绩很一般,我当时的归因是,完蛋,我没有做好我的工作,我必须努力去做点什么。其实关于这个归因的重点,应该是放在最后一句,“我必须努力去做点什么”。
的确,关于和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乍一看,我自我价值感挺低,因为我把成功归于别人,失败归于自己。
但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至少我不是人格攻击自己,觉得自己蠢。
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更加负责,通过总结失败教训,最终可以发挥自己优秀的本色。但凑巧这种归因方式,也令自己感到了挫败。
好在最后,我会更深层次去思考,我的能力范围在哪里,而不是假大行空。
三、关于自卑
关于自卑的第一种走向,优越情结,说人们因为心里的极度自卑,而更渴望去证明自己的优秀、优越、地位….
我看到现实中这样的人太比比皆是了,而且我怀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幸运的是,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以前,我总是说,自己很自卑,其实不外乎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其实就是自恋的另一端。
极度自卑的人,对面就是极度自恋。如果愿意接纳平凡,坦然在自己的空间里,好好生活,就可以避免很多这样的”虚荣作祟“吧。
关于自卑的第二种走向,“人好像就接受了自卑这件事情”,就跟有些失意的中年人,终于走向了老年的时候一样,他们会说,我的人生就这样了。
他们的固定思维,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结果,而非原因,原因是,他们不愿意改变,本质可能是懒(此处可能是一种偏见),可能也有真的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胆怯到极致而逃避和无法行动。
第二种走向的自卑,往往体现自证预言。他认为他不可以,所以他没有行动,因为没有行动,所以结果就是,自己不可以。
这种消极的思维,同偏见带来的结果一样,因为对某事某人的偏见,引发了别人对偏见相应的反应,因此,偏见看似被恰好的证实。我猜,这世界上大部分的矛盾和误会,就是这样来的吧?
四、最后的启发
1、去除优越情结,接受平凡,去看见平凡中的伟大。
2、不要给自己和他人随意贴标签,少做性格归因。
3、情境归因,更有利于我们去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
胡老师用了大量的论据,证明情境归因更加又正向作用。
总结:
今天的精讲学习,进一步洞悉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自卑和自恋的相对性,以及更进一步懂得理解和接纳的意义。
我们不再因表象而轻易批判,而是更增强我们对社会和人的悲悯之心。
我还特别喜欢今天关于归因的总结,而且学会了【情境归因】,相信对我今后对人和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