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终于完成了!上完课后,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为了这节公开课,周六、周日都没敢出门,两天窝在家里整课件、修教案……忙得脚不着地,效果怎样?
先从教学思路说起吧!这节课由关于牡丹花的诗“洛阳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导入。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拉近学生和作者刘禹锡之间的距离,同是洛阳人,自然就会产生自豪感和亲切感。接着按照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四步来带领学生学习。
在第一个环节――解诗题中设计了补充“浪淘沙”教坊曲的资料,这步设计是为课结束时学生唱读做的铺垫。质疑“其一”是为了激发学生课下自主探究能力。第二个环节――知作者。幻灯片上呈现作者简介,应该设计成学生自读,然后老师质疑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关键信息能力,也可节约时间。而我的设计是指名读一读,然后再追问获取了哪些信息,这样的设计导致这节课超时了。在明诗意这个环节中,应该抓住关键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展开,不需要再详细讲解,造成这样的失误,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这首诗是之前讲过的,为了避免学生的思维固化,我专门又打印了一张,让学生按照一篇新课文去理解,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课文掌握情况。这样的设计造成这一环节浪费时间不说,还和接下来悟诗情环节有重复。总之,有两个环节的设计不合理,造成了超时,这是最大的失误。还有几处失误:带动作读和唱读环节分开进行,这样可以把亮点突出出来。还有读前两句描写黄河的诗句时,这时候拓展几句黄河的诗,会不会效果更好一些?
语文课离不开听读说写,听读做到了,这节课最大亮点是读地指导扎实有效,以读促悟这个重点不能丢,说,应该也做到了,但不够明显,还应该加强。写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总之,这节课给人前松后紧之感。部编教材提出一课一得,这一课我得了什么?学生又得了什么?
如果再次上这一课,把之前的设计有失误的地方进行修改,设计成这样的思路: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是哪里?然后以读促讲,以读促写,以读促悟,这样的思路设计,会不会好一些?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日到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