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程序,还是玩游戏,这是个问题。
重中之重——预算
京东上绝大多数在售产品,都在2000以下。如果不是追求极致,随便买一个2000左右的肯定能满足日常应用。那么,那些贵得上天的货,都贵在哪儿了?
刷新率
目前绝大多数显示器的刷新率都是60Hz,每秒最多刷新60次。意味着玩游戏的话,就算你的显卡再好,fraps里显示的帧率再高,也不会有任何优势。相反如果垂直同步设置不当,还会出现画面撕裂现象。显示器和显卡,作为系统里用线缆直连的两个零件,得放在一起考虑。
按照上世纪理论,电影的每秒24帧就已经足够。但毕竟技术在不停发展,李安用120帧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正常观影的电影院看一场得花800块。但据看过的观众反应,无论是文戏还是动作场面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细腻感。高帧率能捕捉演员脸上任何稍纵即逝的表情,如果用正常速度就能表现出王家卫式慢镜头需要的信息,相信能给观众带来更优质的体验。
而阿凡达带来的跟风浪潮——不管合适与否都强行上3D版本——如果有阿凡达一半水平,让我戴着眼镜也可以。但大多粗制滥造的3D版就开头结尾两个镜头,外加字幕是3D的,就为了多收点票钱,至于吗?
目前顶级电竞用显示器的刷新率是144Hz,用于展示电竞中的动作或高速场景,在千钧一发之际,给玩家机会可以发起致命一击,的确需要这么高的帧率。不过达到超高帧率,至少需要一块旗舰显卡,这两件套加一块小两万了。当然,觉得值,就算不比赛自己玩也是划算的。
分辨率
受中学机房管理员影响,一直我以为点距大的显示器看文本舒服,直到苹果出了视网膜屏。用四个物理像素合成一个逻辑像素,用来显示矢量文字实在纤毫毕现,以至于再看回1080p的显示器总认为没设置好,感觉全是马赛克和锯齿。
写程序某种程度也是文字工作,当然要上4K,越高越好。至于“分辨率越高,文字图标越小”这个windows特性已经是老皇历了,macOS可以自动适应,而windows 10几经更新,也已经支持超过200%的缩放比例。
游戏当然也是分辨率越高越好,足够高的分辨率让抗锯齿都成了不必要的技术,但是——顶级显卡又必不可少。
屏幕大小
不像电视,27寸的显示器对于在一米外正襟危坐的人来说已经是极限,经常需要上下左右转动脑袋才能看到所需信息。也许应该买个更大的,就不会得颈椎病了?
另外,“这显示器太大了”这个感觉似曾相识,好像当年从14寸换到19寸时也这么感叹来着?看来屏幕多大为好的决断,还未有穷期。
接口
上面说道的种种高端特性,都需要高带宽的数字接口来完成,比如DP1.2或者HDMI2.0。尤其是连接各种设备时,各种mini DP/mini HDMI口什么的多多益善。相应也需要高质量的线缆,而线缆的电气性能,似乎是一个玄学领域问题,有些贵的线就是没信号,换一根便宜的就出来了。
外观
因为要整天对着,一定要买个好看的。其实在多花了20%的价钱,买了超窄边框版的一个月之后,就已经不会注意到除了屏幕本身之外的部分了。如果当时如果买了同样参数,但边框难看那款,估计现在又会成天念叨——所以,还是一开始就上最高配,起码之后能专注工作和生活,而不是产品的遗憾。
没蓝光?
液晶显示器的原理是由液晶提供颜色,但本身不发光,背光照射之后进入人眼显色。白光是由红绿蓝(RGB)三原色组成,只要是液晶显示器,一定用白色背光,就算把屏幕设成黄色,白色背光里的蓝光波段一点也不会减弱。所以那些吹嘘“无蓝光,减少对眼睛的伤害”的商家可以直接跳过不看了。
真正护眼的屏幕还要靠科技发展——OLED屏的像素会自发光,不需要背光,设成黄色真的就没蓝光了。然而目前制作27寸那么大的面板成本还居高不下,只能先用在手机上。
结论
玩游戏和写程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应用场景:还是各买一个合适的,专物专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