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过半,我大学毕业,离开北京了。煽情的话不多说,毕竟前几日哭得稀里哗啦。
年初跟老姐一起定了读书计划,到现在,断断续续读了二十来本书。
木心口述 陈丹青笔述《文学回忆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文学、谈艺术,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木心的解读是他个人阅读和生活阅历的感发,很多内容自己并不了解,有时无从领会,只能感叹言者学识之渊博,所言内容信息量太庞大;有时似乎能品出几分味道,觉得有趣而精妙。对木心言谈的对错与否,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心存敬畏和歆羡,总觉得他读书读出了自我,仿佛走进了文学艺术的殿堂,尔后又徐徐走出来,将所闻所见内化而对外输出,融入自己的理解。他的理解水灵灵,是私见,时而让人惊喜。读书可不就是件私人化的事情嘛,一些人怀着几分窥探欲去读书,希望能走出自己的狭小世界,去观望他人的生活,能够去理解,能够变得开阔。
读时也偶尔会回望自己的过往经历,想起逛欧洲博物馆时所见的希腊罗马神话相关的艺术品,有时会有被点醒的共鸣感;读到书中涉及曾读过的文学作品时,常常会怀疑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力,读过的书好像都被漂白粉滤过,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记得小学初中时每每兴头很足地从图书馆借书或是干脆窝在书店地板上看书,但估计也常常是不过脑子地在读,在读书上也就患了健忘症。
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孤独六讲》等
湖南美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之前听了《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频,感觉他对红楼梦的解读很细致入微,颇有好感,便开始看起他的书来。《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算是本普及通识类的读本,内容不多,讲得浅显易懂,也比较有趣。之后在书店翻看了几十页的台版《孤独六讲》,生出几分同理心,回去便买来这本及《生活十讲》《品味四讲》。比较喜欢的是《孤独六讲》,余下两本内容多有重复,且属老生常谈之感。我觉得蒋勋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在文字里穿插进自己经历的或是读来的故事,然后讲出一些容易被人接受的道理,好像是更温和平淡些的心灵鸡汤。想起网友称阿兰·德波顿用通俗笔触写抚慰人心的鸡汤文,二者也略有相似。现在从书本中抽身出来思考蒋勋的文字,会觉得其中的鸡汤多于哲思,自己碰巧在感性的当口读到所以会起兴致。之后读的蒋勋作品也让我有些失望,选书真的太重要了。
后不久见朋友圈分享的一篇讽刺蒋勋的文章,说他解读文学作品常常就是由着性子来,断章取义,信口雌黄,让我多少有些后怕,可能日后也会怀着偏见而不太敢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了。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很喜欢。不完美人格的纯粹热爱,与梵高不同,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没有梵高那么感性而神经质,对绘画怀有热爱,对多数人则显得决绝而冷漠。这样一个有些冷血绝情而不讨人喜欢的人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似乎难成主角,价值观的不同指向文学创作的关注点。记得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谈及她在读《月亮与六便士》时,想到电影中的一句台词,“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
读到德克·史特洛夫这一人物时,生出几分同理心。他是一个滥情的老好人,又是一个单纯耿直的大孩子。他说话直白,办事也直接。在遭妻子抛弃后,他的软弱又暴露无遗,有几分泼妇的任性,有几分孩子的无辜。让人可怜可气可悲又可笑。似乎看到自己生活的一点影子,同理心多半源于此。自己常被贴上好脾气的标签,但我越来越开始怀疑这究竟能否算是一个优点,内心甚至开始有所抵触,希望自己变得强硬起来,倒不是意图变得冷漠,只是有时更愿意把自己包裹起来,并非在面对很多人的时候都透露出老好人的姿态。又或者可以说,自己期望一种简朴的生活,无论是生活上或是与人交往上,都能保持简朴的状态。
抄书语
P11
所谓的盖棺定论并不存在。尼尼微城的声势如日中天之时,新的福音书早已老旧。那些豪言壮语对说的人而言无比新奇,事实上早已是陈腔滥调。钟摆不断地来回摆荡,循环到了尽头又重新开始。
P13
就我看来,他们知道的太多,感受却太浅白;我无法忍受他们像是在拍我肩膀似的故作熟稔,或是掏心挖肺般的情感泛滥;他们的热情对我来说有点贫血,梦想则稍嫌乏味。
P81
这件事过了五年后,我决定去巴黎住一阵子。我在伦敦变得疲乏了。我厌倦了每天都做差不多的事情。我的朋友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不再让我惊喜,见面时我都知道他们会讲些什么;就连他们的爱情韵事都像老调重弹。我们就像往返于终点站之间的电车,搭载的乘客数量有限,算都算得出来。生活太过井然有序。我突然恐慌了起来。我退掉了我那间小公寓,卖掉为数不多的家产,决心一切从头开始。
P200
人在世间无不孤独。他被关在一座黄铜塔中,仅能通过符号与同伴沟通,而符号并无共通的价值,因此其意义依然暧昧不明。我们可悲地想对他人传达我们内心的珍宝,但他们却无接收的能力,因此我们终究孤独,比肩而立却不同行,无法了解对方,也无法让对方了解。我们就像住在语言不熟的国度里,心中虽有各种美妙深刻的事情想说,无奈只能吐出对话手册上的陈词滥调;脑子里沸腾着各种想法,却只能告诉你“园丁姨妈的雨伞在屋里”。
5月的读书总结中提及的恺蒂《小英国,大伦敦》和汪曾祺《人间草木》都很喜欢。
6月心不怎么静,没怎么好好看书。重读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文字很精妙,不能理解的地方仍很多,得慢慢体会。三岛由纪夫的四部曲看完了前三部(《春雪》《奔马》《晓寺》),《晓寺》中大量涉及印度佛教的内容,关于轮回等等,读来有股涩味。故事发展节奏有些慢,自己心急读得有些急躁。还有最后一部《天人五衰》,准备缓一缓再读。
5月20号开始更新的公众号,初衷是想借此给自己的生活记录提供一个平台,发了十篇整理的旅行日志,一篇读书总结。讲真,自己是用心在写的,只是写得不太好,可能小情小绪多了点,过于个人化。Anyway,把读书和写作当做平静生活和心绪的出口,希望早日写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事情还是该坚持并一点点做好嘛!
下半年好好读书,好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