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杀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不大喜欢看这些头条,媒体就喜欢这种十年甚至几十年才出一例的事儿,然后大肆渲染,深度挖掘。高清现场图片甚至视频钓足了看客的眼球,非得整出点创伤才行。
我倒好奇是什么激发了暴怒情绪的按钮。只因店主一句话:我说几块就几块,你吃得起就吃,吃不起你莫(不要)吃,你给老子滚。这几句话彻底触怒食客,不提食客是不是有精神病史后来做出那么残忍荒诞的事。
即便普通人也很容易被这几句话触怒,有人会选择继续吵几句,也有人会打起来。几块钱就想让我滚,老子吃不起这几块钱的面么? 太伤人了!
朋友西西和我哭诉,“再也不想去学驾照了。” 她已经坚持了三个月,每到周六早出晚归跟着练习,小路考补考了3次。“都坚持到现在了,真的要放弃吗?”
“实在受不了那个破教练了,每次练车都说我笨蛋,还说我没有开车的天赋,我能拿到驾照,他就辞职。每次见到他我都直发抖,每次考试都紧张的不得了,学不下去了,不要见到这个人。” 听闻很多极品驾校教练,看来名不虚传。
说起这些诅咒,倒让我想起一件事儿,刚入职的时候,跟着做一重要项目,我还没怎么上手,大佬们急吼吼第二天就要把产品现场测试。做测试前,一大佬跑来看了一下,火冒三丈,“这是什么垃圾,拿出去测试,不是浪费我的钱么?”
一边的老板不敢吭声了,我顿时愣住了,接着一股羞耻感充斥我心。我真差劲,没脸见人了。这种被蔑视的感觉真让人堵心。过了一下午,这种堵心转换成了对抗,你说我不行我就不行了啊?我偏死扛,做得出色点给你看。
于是每天清醒的时候,“垃圾”这个词一直陪伴左右,基本就是有个阴影伴我左右,跟着我,时时提醒“我是垃圾”。吭哧吭哧空的时候就学着做产品,说的好听是艺术工作,在创造,说的难听就是重复劳动,尝试多了总能有个好的跳出。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产品在测试中拿到不错的成绩,顺利上市。
可当我打开邮件收到通知的时候,内心没有一点喜悦,我的“垃圾”阴影依然陪着我,消耗我的能量。如果精力充沛的情况下电力是100%,那么“垃圾”阴影总能让精力最高只维持在80%。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近几年接触到个人成长,才发现我背后一直有深深的恐惧。暴怒的武汉食客,无助想要逃离教练的西西,背后都是恐惧作怪。
人类的恐惧由来已久,在自然界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恐惧令我们自动进入“战斗或者逃亡”的模式,马上采取行动让自己脱离危险。真实的恐惧会让人马上行动,逃离危险,保护生命,但制造的恐惧只会让人失去能量,陷入瘫痪,限制人的发展。
做出的产品被称为垃圾,对当时的我意味着什么呢?我的职业技能不合格。职业技能不合格又会怎么样?考评会很差,升职不会考虑我,还有可能被裁掉。对,被裁掉,这是当时的我想到最可怕的结局,意味着我失业,然后无法承担房贷,只能流落街头,接着父母失望。我太挫了!
原来当时一次负面的评价,就让我的大脑迅速产生放大的不良后果,并认为事情只能在糟糕的方向发展。这简直就是诅咒,并且是自己给自己下的套!
夸大的还有什么?只是大佬对产品的一次评价,我却放大到对我的评价,甚至否定了整个未来的职业生涯。
这种放大恐惧的模式,由来已久,每一步每一个环节我都小心翼翼,考试升级进入大学,到工作,走错一步,我都会失望害怕。为什么?仔细剖析下去,我怕我无法改变命运,从而无法帮助到家里。
分析到这里的时候,真是心疼极了,这些诅咒和放大的恐惧限制了太多的能量。海蓝博士说人最基本的两大需求是安全和被认同。对想象出来的诅咒的对抗让我看不到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整日处在惶惶之中自我否定。
如此的分析一步步走下来,诅咒的背后原来藏了这么个害怕的我,太需要关怀了,内心敞亮了很多。
别人在对事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同样也是客观去评价,没做到没做好,那么,将精力放在如何做到做好上,如此,“诅咒”不攻自破。
思维经常给我们挖掘各种陷阱,《沟通的艺术》提到7大陷阱:
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赞同;
认为我们可以完美地处理好任何事情;
夸大事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
总认为什么什么就应该是什么样;
认为某件事一定会往糟糕的方向发展;
认为生活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认为自己是引起他人感觉得唯一原因。
对照对照,我们每次批判自己的时候是不是都能归因到上面几点。武汉的食客因为老板的一句话彻底触怒,夸大了事情的严重性,觉得整个人都被否定了,冲动之下的魔鬼占据了整个心灵。西西的教练的确说话过头了,心里强大到对这些话不在意还是很难的。
不过,我们可以一点点剖析,一点点和恐惧的事相处,看看背后到底害怕的是什么?拿不到驾照会怎么样呢?整个人生因为这个就灰暗了么?有人天生就五音不全,有人就是路盲。“诅咒”和解,降低标准,满足感油然而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以及对被评判的恐惧常常限制个人发展。
想起一句话: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恩,不要脸很管用!
PS: 我关心武汉事件店主的儿子有没有在现场,是否目睹老爹被砍杀的过程,搜出来新闻提到孩子在现场,如今不敢去学校,怕同学议论。画面的恐惧,对议论的恐惧,失去的痛苦,一个孩子,承担这些,太过沉重。愿这棵小树苗在这次风雨后,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仍能心存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