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语:
这几日给孩子们讲《我们生活的变迁》一节内容,因为十几岁的娃娃缺乏生活阅历,仅靠文字、图片资料等,难以产生对过去贫瘠艰难生活的感性认识,也就无法深刻理解、探究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背后的诸多原因等,于是产生了围绕课文观点,把自己难以忘怀的儿时乡村生活讲给孩子们听的想法。
而要讲好,首先得有个文本,因此着手铺衍此文。因为所忆内容庞杂,便以若干大小标题统领,以显条理分明;因为闲余时间有限,每天只能相对完整地写上一些,故分成(一)、(二)……
此文适合所有人读,尤其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因为在这里您会发现类似的生活场景,获得许多的情感共鸣,从而触发您更深入地思考人生命运与自我奋斗、社会大环境以及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物质生活
1、为吃饭犯难
为了吃饱饭,很多人家经常借粮、借馍,我家就是其中之一。
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个雨后的下午,我和堂哥去邻村一家伯伯家借粮。本来父亲已经同他约定好了时间、斤数等,可我们找到他家时,门却上了锁,或许是因反悔而有意躲避的。
小孩子执著,硬是问张问李,把他从四五里开外的地方找回。从粮柜里开始舀粮装袋时,伯伯一边抖抖索索着手里的碗,一边带着极为真诚的歉意说:"娃们啊,给你们大人说对不起了,原本和他说好的8O斤粮,现在只能借50斤了……你们看,我家的粮也快见底了……"
返回途中,因为要推着装粮的小平车爬很陡的坡,再加之为了躲水避泥,我们十来岁的小兄弟俩很多次都险些溜下坡掉进沟!
借馍也是比较难堪的事情,借的频率高了、被拒绝的回数多了,连小孩子的我也觉得嘴难张、腿难迈,常常是到了饭点、实在饥饿难忍时,才极不情愿地厚着脸皮东家找西家问的……
还记得上高中期间,吃不饱肚子时,便十分留意食堂附近有否丢弃的馒头。一旦发现,就两眼放光,趁人不注意,一个箭步窜将过去,捡拾起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抚去上面的土尘、秽物后,便大口嚼咽下肚……
尽管这样,我也觉得儿时的自己以及家乡人还算能填饱肚子。倒是那些游走乡村、带着小孩表演自残身体把戏的外乡人,才是真可怜啊!
幼小的孩子被大人狠劲拧拽着胳膊,疼得跳脚躲闪、嗷嗷直叫,也似乎打动不了大人的铁石心肠。直至骨头断裂声咯吱作响、最终归于沉寂、大人能够大幅度前后左右自如摆弄孩子的胳膊时,才会终止表演。
然后大人看着嘤嘤啜泣的小孩,双手抱拳,环视全场,动情地开讲: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现在孩子胳膊已断,疼痛难忍,随后我会用真功夫帮他安上……但是他现在需要吃饱饭,有力气恢复……我们家乡实在没有办法吃饱饭,这才出来演点残忍的杂耍讨口饭吃……散场后,我们会到各家各户要点粮食、讨点馍,请大家一定家里留人、慷慨相助……"
这一幕幕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令我唏嘘不已。
那时乡间乞丐很多,只是要个馍、讨口饭而已,所以我们当时称他们为"要馍馍的",好像也不知道有"乞丐"一词。如今,反过来了,我们的孩子好像只知道"乞丐",却不知道"要馍馍的"是何物!
还有一种情形常现眼前,那就是乡亲们吃凉馍时,大都保持双手合实抱着的姿势。现在看来是十分奇怪和不雅观的举止,但在当时并没有人笑话,因为这样做,可以保证馍花不被掉落。
2、为穿衣发愁
那时的乡村里,一家老小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穿戴几乎都是女主人手工制作,历经种收棉花、纺线织布、浆洗缝制等复杂工艺,过程极为艰辛漫长。所以,要做到够穿、穿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我们小伙伴在相互玩闹时,时不时地会听到"你大舅出来啦""还笑话我哩,你二舅三舅都出来啦""嘿嘿,他小舅都快出来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是脚趾把鞋帮穿透了,露出了大脚趾、二脚趾……
到了冬天,一些孩子的脚就会冻得生疮,生痒发疼,甚至走不成路。更多的则是手冻得如虚胀的面包一般,稍一按压,就会痛出眼泪来,严重时连笔也拿不稳,更别说写字了。
鞋袜不够暖和,手套很少有,这才有了以上景象。
至于衣服,很多孩子经常是拾掇大人们或者哥哥姐姐的,要么是稍加改做,要么是直接穿用,所以经常会看到穿长袍衣、宽裤腿的邋裡邋遢、不能利索活动的身影……
令我至今想来都感觉幸福骄傲的一件事发生在三年级时的一个中午,正在教室外边念书时,妈妈突然急急跑来,把一件新做好的、带有染色格子的粗布上衣塞给我试穿。
虽然有点扎身的不舒服,但那种崭新、合体的感觉还是一下子让我感觉精神、自豪到了极点,竟赖着穿到身上,死活不肯让妈妈拿走。直至放学回家,在妈妈"出门、过节时再穿,否则到时就没有新衣服了……"的百般劝说下,才忍痛脱下。
再说说裤子吧!那时我们小孩子念书、玩耍,总是不由地在地上蹭来蹭去,所以裤子后边屁股蛋的部分常常被磨烂,没有多余的裤子穿,妈妈们只好找布头一遍又一遍地缝补,经常是补丁摞补丁。
有一回,我的裤屁股又开挂了,还没来得及让妈妈整修,就被老师叫到讲台上板演。可想而知,我遭到了同学们怎样的窃窃偷笑,那几分钟于我又是何等的煎熬!一直到现在,我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那种钻心的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