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修2.0读后感之“领导力”3 :
三读《学生领导力之联想》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今天终于得空来看看早就打印好的张新平教授的一些文章,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实在是喜欢自己这样的转变:从前的自己看到如此学术的文章,定是昏昏欲睡的,而现在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一口气看了张教授的《教师角色新定位:做一位欣赏型教师》、《女校长:突破“玻璃天花板”的隐形束缚》、《中小学校长角色的政策定性:领导与管理专业人员》、《重读陶行知的领导者再教育》。四篇文章下来,张教授的文章让我有一种“特别”之感——角度特别、立意特别、问题意识特别。真的是非常耐看。当我看完这四篇文章,再看张教授的《学生领导力之联想》,有了别样的读后之感。
2018年6月9日“教育领导与管理共创学园”公众微信平台上发布了张教授的《学生领导力之联想》一文,明确阐述了他对于学生领导力进步性的理解。该文虽然不过数千字,却对学生领导力进行了术语上的全面解析。
一、学生领导力乃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传统上我们常将领导看作领导者引领下属的行为,是上对下,“智者”对“愚者”的单向要求与行动。这种理解本质上落入了向下领导(downward leadership)的范畴。而向上领导(upward leadership)行为,即组织成员或下属为达成组织的行为。[1]领导行为发生在相互的支撑与彼此的依赖之中,领导者教育就是要让领导活动中的人们,特别是其中的领导者确立起一种“互相教育”的立场,使其意识到领导活动乃是上司与下属之间广泛合作与共同创造的结果。[2]张教授说道:
将领导力与学生关联起来的“学生领导力”这一术语的出现及其在中小学越来越广泛地得以使用,这本身就是这个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它预示着学校中这一长久以来居于被设计、安排和教育的最大人群,开始从被动走向主动、控制走向参与、边缘走向中心。[3]
这确实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是全社会教育对于学生这一教育主体对象的重新认识,是民主教育、互相教育、终身学习的完美诠释。让“那些长期被置于教育、训导、塑造角色上的儿童少年,在课堂上、班级里、活动中通过与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者合作而不只是“配合”,而成为了真正的学习者、知识的共建者、学校生活的共创者。”[4]
二、学生领导力的提升需要生活化的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人们总是认为学校与社会是脱离的两个世界,孩子在学校中就应该感受到简单而又温暖的呵护。大多数人认为,学校的教育就应该是“善与美”的,于是效仿赖宁救火的孩子,热心扶起摔倒老人却被冤枉的孩子……总会提醒着孩子们这是我们所学习到的世界吗?当然不是,生活是充满了不可预知性的,当我们将所学的知识与习得的能力,作用于生活时,学生才能在真实的体验中思考、分辨、表达、妥协、坚持……与此同时所形成的能力。
张教授强调:
所谓“生”的领导力,是指源自生活、生存和生命而内生起来的领导力。只有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中和健康快乐的生命成长中,领导力才能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离开了日常生活和生命关照的领导力,一定是不讲情理也不顾法理的让人厌恶和诅咒的领导力。[5]
张教授正是在提醒着我们学生的学习必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真切的实践中,不断地内生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领导力来。
三、学生领导力带来教师领导力的新启悟
人们常常误以为,教育只是成人对于小孩、上司对于下属、老板对于员工、知识分子对于文盲所进行的单向施教行为,而未能看到领导力教育乃是一种相互的影响作用,理想的领导关系乃是一种“对流”的“互相教育”的关系。[6]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在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成长中负有重要使命。[7]所以,在传统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总是占据着绝对控制和领导的地位,学生习惯了听从、服从、顺从,当老师希望他们提出建议时,总是落得“冷清”的场面。一遇到问题,孩子先想到的是求助父母与老师,等待老师与父母的帮助甚至是解决,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缺乏主动性。
有人会说,这样不好吗?孩子不懂世事,听话一点不好吗?太有思想,太有主见的孩子让人担心害怕。其实这样的解读又曲解了“学生领导力”的意涵。领导力更应该强调的是合理化与适应性,而不是独断专行。也有老师提出:强调了学生领导力是否就弱化了教师领导力呢?我想这是相辅相成存在的两者。我们大可做一名欣赏型、辅助型的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同时,也成长自己。
仿照张新平教授与陶行知先生的表达,我也为今天的短文写一首小诗:
学生所好好之,
学生所恶恶之,
为学生之师者,
拜学生为老师。
参考文献:
[1]张新平.《重读陶行知的领导者再教育》[J]中小学管理 2016.03:28-30
[2]同上
[3]张新平.《学生领导力之联想》[EB/OJ]教育领导与管理共创学园2018.6.9
[4][5]同上
[6]张新平.《重读陶行知的领导者再教育》[J]中小学管理 2016.03:28-30
[7]张新平.《教师角色新定位:做一位欣赏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16.1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