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小还傻乎乎的学前班时候,有一天突然不用去学校了,要举家回老家,而且还是绕山路回去,不能走平时的正常路,回到爷爷奶奶住的地方的时候,才隐约知道,哦,原来是我爷爷走了。还记得在祭祀仪式上,我妈妈和伯母们哭的好厉害啊,夜深了,听着安排排着队在临时搭的假房子前面跪拜过火盆之后,小孩子就可以睡觉了,可是大人们还在忙碌和哭哭啼啼。不记得我当时有没有哭过,但是我记得我是不悲伤的,可能是因为平时不跟爷爷住一起,也没有很多亲近的感情,对他的印象比较陌生,也有可能就是懂事太慢。不过,那天晚上我很害怕,害怕窗户外面的黑夜,害怕窗户上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害怕听到寂静的夜里哭哭啼啼的回声,于是就拼命让自己闭上眼睛睡着。这是我最初体验到亲人之间的生死离别。
今天再次读起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既然有些落寞和伤感。绘本的封面很特别,是一道隔开两个不同空间的门,爷爷通过门扑向左边黑暗的空间,小男孩通过门却跑向光明的右边,两个人插肩而过,不过表情都是愉快的,手的姿势像是准备跑去拥抱谁一样。爷爷穿戴整齐,还佩戴着领带,小男孩光着脚丫穿着睡衣的样子。心理学上常常认为左边代表过去,右边代表未来,如果这样解释的话,爷爷是属于过去式了,小男孩是属于未来的,而且等待他的是阳光的未来。绘本的内容是讲述的是一个叫艾斯本的小男孩在他最喜欢的爷爷突然心脏病去世之后,他发生的一些事情。当他爷爷不是安详死去,而是因为心脏病突然发作在街上倒下离世时,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妈妈安慰他说爷爷去天堂了,可是他觉得爷爷变成天使的样子很奇怪,也很难接受;他爸爸告诉他爷爷会变成泥土,然后慢慢地消失,他更加莫名其妙了。他不相信爸爸妈妈的话,觉得爷爷一定还没有死,还会回来的。在梦中他梦到了爷爷,他觉得爷爷是变成了幽灵,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可以穿过墙壁,可以发出“呜啊啊啊啊啊”的声音。他总认为爷爷忘记了一件事,于是在梦中和爷爷一起回顾了爷爷的生平经历,听爷爷讲他的故事,还想起了和爷爷在一起的开心的温暖的事情。爷爷离开后的几天由于他都没有休息好,还跟爸爸妈妈说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关于爷爷的话,所以爸爸妈妈不放心他去幼儿园。有一天夜里,小男孩梦到爷爷跟他说“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在梦里跟爷爷互相道别并听了爷爷的叮嘱和说“可以时不时想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简直是整本书最精彩的一句话,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同时也慢慢接近尾声,小男孩从此可以踏实入睡,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想起前段时间没看完的书《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中有一句话在这样说的: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但是对于至亲的死亡,我们总是很难面对,大人也很避讳跟小孩子说这个话题,就是说他老了,他解脱了,要不就是书中的爸爸妈妈一样的做法,他变成天使了,去了天堂之类的。有的害怕触景伤情,就把那个人的所有物品扔掉或者烧掉,要不就是藏在永远不会打开的盒子里,让自己忍住不去想这些伤心的事情,可是事与愿违,你越想不想他,却发现很难忘记他,所以就会常常独自落泪,或者偷偷想念。
如果面对生死离别这个话题,我可能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因为我没有做到这方面的深入探究,但是我想起了上一届生命教育年会的时候,有两个教授说的一些话语,现在分享给大家。
第一, 要有仪式感。仪式感在生活中很重要,比如可以带孩子参加告别仪式,然后让孩子和自己充分宣泄悲伤,并能及时安抚孩子。我们生日有生日Party,结婚有婚礼,上学有开学第一课,还有各种纪念日和各种节日,都是一种仪式,在绘本中也有爷爷的葬礼,但是爸爸妈妈没有告诉孩子这个仪式的作用,为什么要进行,而是像例行公事一样,所以小男孩觉得牧师长长的一段话都没意思。所以仪式感上要告知孩子目的,让孩子带着希望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生活。这个又让我想起一个词:分离焦虑。很多入园前,孩子都会存在这种心理,有的很快克服了,有的孩子适应很慢,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下仪式感。
第二, 允许自己想念离开的人,接纳自己的悲伤情绪。可以穿他的衣服,互相调侃,比如你穿的比他丑之类的,然后释放情绪和压力,同时重温彼此间的情感,带着他的爱继续生活。
这个话题,可以做个深入探讨。以后再跟大家分享。
故事人:朱燕
时间:2017年9月27日星期三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