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喝完这么多鸡汤,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近些年,“人生治愈系”书籍代替了最初的《厚黑学》、《卡耐基》、《教你学一点心理学》等“励志类”书籍,以义无反顾、“热情洋溢”之姿奋力挤进我们的生活,成为大众刷机、聊天、情感、工作的慰藉品。
你看,你打开的电脑头条推送、知乎体“一种**生活的体验”、公众号的“**如何过一生”,哪一个不是在教你做人的道理?又有哪一个不是在对你“当头棒喝”?——似乎你看了这些文章,真能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似乎你看了这些书,又会工作明媚、夏光静好。
当然,在读这些书的时候,的确是这样的——瞧瞧,“朋友A(所在的公司)有一个(女上司、小妖精)”,“街边(天桥边)有一个卖(混沌、米线)的老婆婆(大叔)”,这些烟火气就好像“隔壁的老王”、“人家的孩子”一直贯穿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谁的生活圈里又少得了吃喝拉撒呢?正如谁的生活中又会缺少女神(经)抑或男神(经)?
所以,这些鸡汤注定会让你“感同身受”,注定会让你“痛哭流涕”,注定会让你在饥肠辘辘时似乎幻想到了“饕餮美食”,又会让你在挫折难过时注定“扼腕不平”。鸡汤的语言直击痛点、鸡汤的语言又能让人“歌舞升平”。
因为,鸡汤的确了解你,鸡汤能用一个虚幻的人物打碎你对“人”的各种拼凑组合,然后迅速让你代入角色(可能是A或B抑或是他们的对立面)。于是,在如此光怪陆离、各色人等组成的“镜像”面前,代入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你在阅读时很快迷失其中了。你以为那个“上进”的“女上司”就是自己,你以为“受欺负”的“实习生”也是自己,你以为……
看看,像不像我们看电影时妄想自己是“外穿内裤的超人”/能消灭月亮的“美少女战士”?
自嗨恣意之后,你才发现,梦醒了——生活中压抑的“女上司”依然是噩梦,明天早上6点的闹钟依然会响起,老板让你加班依然敢怒不敢言……为什么?想过为什么吗?那是因为,你过的人生是真实的、必须满足吃喝拉撒的人生,而不是那写在纸上的、轻飘飘的、虚拟人生。
难道,上司苛责你几句,你就要辞职?你忘了上次裸辞后拖欠半个月房租房东天天来敲门、看你的眼神像看小偷、唯恐你潜逃时的难堪?
难道,老板让你加班,你就撂挑子?你忘了你已经快三十而立之年了,依然没有房子车子女朋友,甚至狗都不跟你,但父母依然会在家乡到处夸“我儿子(女儿)大城市有出息”时的忐忑和慰藉?
所以,你在泥土中挣扎,在酒醉时指骂老天,却在清醒时像孙子一样活着……
你想起了你快乐的时光:除了吹牛逼时,应该就是上学时吧。
——讲到重点了,上学时为什么快乐?除了成天写不完的作业,教师的责骂,家长的期望……似乎还有些什么——对,这就是规划,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然要走的教育之路。虽然,我们现在难以避免“阶层固化”、“寒门中难出贵子”的社会现状,但是最起码从义务教育开始,每个人的人生路都充满了教育的色彩以及无尽的可能。
而每个阶段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目标(中考或高考)也是固定的。正是在“固定”的上进中,你觉得和其他人的差距不是很大,也觉不出什么三六九等,似乎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无所畏惧。
如果说上学时人生规划的第一步,那么每个年龄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怎样的目标实际上也可以算是固定的。——至少社会一个普及的标准应该是固定的。——如果在这个标准范围内,你能够心安,能够“按部就班”的活着——我想,所谓的“鸡汤”在你面前也仅仅是“鸡汤”。看“鸡汤”中的众生仍然是“众生”,仍然是“别人的生活”。你可以清醒的冷眼看“鸡汤”,然后喝了鸡汤,从容的过自己的生活。
那么,人生规划究竟如何?每个人究竟在几年的光景中会转换身份,成为另一个人?这就是下一篇要讲的内容。
敬请期待:
(一)人生规划不是十年一期,而是七八年一个大阶段
(二)人生所有的规划都是殊途同归,35岁之后达到一个普遍的标准
(三)24-32岁的年轻人,你知道你们要做什么吗?
��R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