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只是借古人对“高山仰止”本义之曲解谈“《周易》本义唯一”的问题,所以过去只是截取相关的一句话分析。但这次导读《雅正》时抽筋把全诗都引用了,因为过去没读过,所以基本是照搬百度百科的解释,结果越讲越别扭啊,让我汗颜。
于是细读了一下,发现全诗竟然没几句是解对的,歪解的程度令人惊讶。其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这样解释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叙事、写景,但更多的则是比喻。新妇那美丽的形体和坚贞的德行,不正像高山、大路一样令人敬仰和向往吗?”我很奇怪这样的解释怎么能招摇至今,咱们的国学怎么了?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佳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我心。
根据鄙人的解读,这是写一个从小结了娃娃亲的男子成年后奉了父母之命前来践约求婚的诗。大意如下: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首句是说。一位驾着马车的青年,回忆着与少女过去的点点滴滴。他一路上风餐露宿,是为了履行当年的诺言来提亲。虽然路上没有好友结伴,心里却是喜洋洋的。
这是第一段,描述青年来提亲。并透露了这桩婚事的缘起,即是因双方父辈关系良好早就结下了娃娃亲,两人小时候还曾经是一起的玩伴。逝,过去。德音:誓言、诺言。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前面那片树林边,有许多长尾野鸡飞翔。(女孩出来开门)那个儿时印象中的少女已经长成大姑娘了,(青年说)专程来拜访令尊。(进屋落座)女子的父亲问其父母安好,夸赞青年长得一表人才,并且对其才学也很喜欢。
这是第二段,描述青年到了女方家里,女方家长对之满意。依,靠着。硕,头大,引申为大。硕女,相对于小时候的印象。辰,时光。燕,安。“无射”一词诗经中多歧解,实际不难。射,发箭使中远处目标。无射,箭不能及之远处,比喻看不到之处,在此指内在的修养才能等。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佳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虽然没有美酒,但请多喝几杯。虽然没有佳肴,但请多吃一点。虽然没有什么好招待你的,但是希望你玩的开心。(吃好、喝好、玩好)
第三段是女方家长邀请准女婿参加族人的篝火晚会,这也表示了族人对男子的认可。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第二天早上)青年去后山打柴。(回到家中)少女取走其中一根树枝,枝叶茂盛青翠欲滴。这青翠欲滴的枝叶就表示:遇到你,我很开心。
第四段是勤劳的青年得到了少女的认可。柞,栎属的乔木或灌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我心。
——这个是男子的话。翻过这座高山(就是我的家乡),那里大路宽阔(生活富足)。我会驾着四匹马拉的车,操控着如琴弦般的六条缰绳,亲自来迎娶你,这样才能表达我对你的心意。
前面三段女方从父母、族人,到本人,都对其很满意,第五段是青年表决心,许诺回去后会用宝马雕车来迎娶她。从第五段知道,少女是山里的姑娘,青年是山外的来客。两个家庭世代友好,并且在这一代将这种情谊延续下去。高山仰止,止通趾。指攀登、翻越高山,而非仰望高山。四牡六辔,四匹马拉的车御者执六辔,其余两条缰绳系于轼前。
传统的全诗白话就不具体说了,大家查相关资料,只转述下学者们对这首诗主题的论述以作了解:“影响较大者有二说。《毛诗序》云:‘《车舝》,大夫刺幽王也。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国,德泽不加于民。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诗也。’邹肇敏驳之云:‘思得娈女以间其宠,则是张仪倾郑袖,陈平绐阏氏之计耳。以嬖易嬖,其何能淑?且赋《白华》者安在?岂真以不贤见黜?诗不讽王复故后,而讽以别选新昏,无论艳妻骄扇,宠不再移,其为倍义而伤教,亦已甚矣。’(姚际恒《诗经通义》引)邹氏的批评可谓激切有力。但自《小雅·楚茨》到此篇共十篇,《诗序》皆以为刺幽王,恐怕也是有所本的。《诗序》之意,不过以为此篇亦《关雎》歌后妃之德之类,为借古讽今之作。邹氏抓住‘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一句大作文章,也非通达之论。朱熹《诗集传》则说:‘此宴乐新昏之诗。’方玉润《诗经原始》以道学家之眼光,驳朱熹之说曰:‘夫乐新昏,则德音燕誉无非贤淑,而高山景行,亦属闺门。试思女子无仪是式,而何德音之可誉?闺门以贞静是修,更何仰止之堪思?’今人多从朱熹之说,以为这是一首以男子的口吻来写新婚之喜的诗。新郎亲自驾车,没有仪仗和随从,可能是一位士。《左传》相关内容也可证明这是一首咏新婚的诗。至于此诗是新郎自道,还是朋友贺诗,尚存争议。”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么一首简单的诗,就知道传统文化多么乱了,传统易学的情况比这个更离谱。“高山仰止”这样一个词理解错了不要紧,一首诗、一篇文章错了也不要紧,整本书错了呢?《周易》这样被誉为众经之首的传统经典理解错了呢?一错到底,一错三千年,这就是当今的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