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线装版更符合其古典名著的身份,拿在手里感觉便不同,只是看字有点小,现在不似少年时的视力了,真怕会伤眼,好在字迹清晰,便从朋友处借来看,心想着能看多少是多少吧,这一看却是连饭也懒得吃了,又有了年少时痴书的境况了……
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是高中时,那时纯属图名气,为着四大名著的盛名。可是少年时,毕竟古文言,诗词学得不多,课外读本都是中学生阅读之类,所以看到些描写都不看;对于景色,房屋构造不感兴趣,也忽略不看;对于那些热闹的婚嫁,出丧礼节看着繁琐,亦看不进去,感觉就是感动于林妹妹和宝哥哥的爱情了,觉得宝钗势利,贾母假仁慈……也因此对四大名著俱失去兴趣。倒是因为“简·爱”,爱上了外国名著,看完了《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巴黎圣母院》,《飘》,《战争与和平》等等!可能是受当年高一语文老师的影响,对于宋词和散文的热爱未减,像朱自清,余秋雨的,三毛的都看些,看三毛并喜欢上三毛是因为她的《橄榄树》,自己有漂泊流浪的切身体会,而且早期她的文风是幽默,深情感人的。及至后来荷西死去,“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样的悲情让人不忍读,亦感慨其爱情的执着不弃和无法圆满。
兜兜转转十几载,去年儿子上中学,我回家陪读时,闲了做点针线活,看看电视,实在无聊,看到我给孩子买的那些书,翻出来看时,发现其中有本中学生版本《红楼梦》,便兴致勃勃拿起来看,无奈那时诸事繁多,情绪紊乱,情丝纠结,断断续续看半年,才看了半本,还每每看到伤心处,看不下去……后来也不纠结了,只是看些散文,诗词,和历史文化评论类的!
直至此次北方熟识一位家乡的姐姐,虽为同省,却不同乡,然在这遥远内蒙高原地区相见,也很难得,她还亲热的攀起乡情来,我这慢热之人,便也开心交得一个知己,果然其是一样的直性子,一样的急性子,一样的爱唱歌,一样的爱看书!她看我去图书馆借书,便提起她带有本《红楼梦》,等我们换了地方,没有图书馆了,我便借了她的来看,这一看,却是和前两次看出不一样的感觉来了,看到第五章,便明白了,为什么它的伟大来了,这其中多少人名,地名,房舍,各人与各人的亲属关系,怎么表述清楚;诗词歌赋的运用,历史人物的讲述,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全知全解;对花草的颜色,形状,开谢描写详尽,虫鸟描写细致,不啻于生物学家;还有健身保养,医药属性等简直一位老中医……一言以概之,百科全书啊!最让我感到奇怪的是,看完我彻底理解了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的痴迷及心思单纯,与他自身性格有关,但是终究是贾母和王夫人的娇惯,身边朋友,亲戚影响。而黛玉呢,本就有南方女子的柔弱兼才情,封建制度下本就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在女人堆里相貌不能拔尖,而且没有娘家的靠山,她的婚姻注定不能自主,何来自选夫婿,只能痴情换来绝命,可怜,可叹。对于宝钗,我倒是有了新的认识,相貌才情,为人处事,人情世故,在今人看来样样好,就是越看到后来,到底是太无情了些,没有了让人感怀之处。而精明能干的琏二奶奶――王熙凤,今日看来,她简直是当今女子学习的楷模啊!那么大个家族,人多事杂,而她持家井井有条,管事步步到位,计谋主张,样样精通,还想着怎么开源节流;平时人多会讲笑话,幽默风趣,偶尔还能邹几句诗文;会哄老的,小的,也压得住邪的,治得了刁的……只是到底心胸小了点,眼界短浅了,太过心狠手辣。
看完不禁感慨,做人难,做个好人难,想做完美,哪只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