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斋读书笔记】“省释东风面”辨析
清·陈祥裔《醜奴儿·咏镜中牡丹》词:“菱花省释东风面,香浸光寒,光浸香寒,一朵花从两下看。”见《全清词》顺康卷19册11292页。
乐公按:菱花,本为汉代宫中所传宝镜名,因镜背刻有菱花图案,故称,后多用为名镜的代称。省释,文义不通,据意,当为“省识”之误!而“省识东风面”句,又为“省识春风面”句而来。由于东风丶春风同义,故人们常互换用之,试举文例以证此:
【省识春风面】宋·吴皇后《题徐熙芍药》诗:“扬州省识春风面,看尽群花总不如。”宋·向子諲《梅花引》词:“间愁未识无定计,定深情,十年空省识春风面,花开花落不相见。”明·阮大铖《燕子笺》第一二出:“细把情词详玩,又别有云娘,省识你春风娇面。”清·杨学林《点绛唇·题画菊》词:“花开遍,大孤山畔,省识春风面。”清·吴骞《虞美人·奉酬小砚小寇寄悼亡姬原调》词:“当年泚笔题东绢,省识春风面。”清·王汝璧《水龙吟·闰春观梅和孙湘云韵》词:“又逗留小月,添些凉影,重省识春风面。”清·彭贞隐《落灯风·示虹屏》词:“问帘前、海棠红绽,省识春风面。”柳亚子《再集磨剑室》诗:“似闻省识春风面,玉珮琼琚绝世姿。”
【省识东风面】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四三回:“省识东风图画面,美人香草意如何。”
【省识春风】宋·杨万里《和祝汝玉作举子语之句》诗:“玉奴何必减花奴,省识春风作画图。”明·顾贞观《梅影·金校书临别为余写照……》词:“共命双栖,都缘是雪泥鸿爪,从今夜、省识春风纸帐眠。”清·赵怀玉《定风波》词:“省识春风人影瘦,依旧,好花已分作红残。”清·吴鼒《一萼红·天女》词:“且向慈悲座前,省识春风。”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十四集卷四《秦淮画舫录·〈洞仙歌·题吴藕香校书小影〉》:“恁省识春风画图中,已输与泉明闲情亲赋。”又第一七集卷三《吴门画舫续录》:“遂得经过赵李,省识春风,或赏其色艺,或记其彼新闻,或伤翠黛之漂沦,或作浪游之冰鉴。”又第一七集卷三《吴门画舫续录·个中生手编》:“今香雪已适人,桐花不知所往?始终不获省识春风。”
【省识东风】清·保培基《月上海棠·艺园属题研夫海棠画册用陆务观韵》词:“夜香庭院鞦韆冷,倩丹青、省识东风影。”
如此甚众,不可枚举!
细溯其源,“省识春风面”句,是根据唐代杜甫的诗句而来。
杜甫,是初唐时著名诗人。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其中第三首是咏写王昭君事迹的,现将全诗录于此: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丶长江南岸,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相传是昭君出生的地方,世称“昭君村”。诗中的“生长明妃尚有村”即指此昭君村。明妃,即指昭君,此称源自晋人,晋人为避文帝司马昭的讳,改“昭”为“明”,取二字同义,后世遂以“明妃”或“明君”在诗文中广泛地称之。
“画图省识春风面”句虽是杜甫的诗句,但杜甫这一诗句是在用典,细作探究,是用的有关王昭君的一则典故。
相传,元帝后宫美女极多,无法亲选,只好叫画家们将每一个宫女的俏像画出来,元帝便按照画图上的美丑来招唤宫女来伴宿。宫女们为了得到皇帝的爱幸,于是用黄金贿赂画工,希望画工把自已的像画得美丽一些,以便得到皇帝的爱幸。她们行贿多的达十多万两黄金,少的也不下五万两。 这样,这些宫妃们虽然貌不出众,但一经画家们的描绘,显得很美因而一一地被元帝传去陪寝。唯王昭君不这样,虽然自己的美色冠绝后宫,结果进宫几年一直未能被元帝发现。昭君怨恨不已,于是自愿嫁匈奴。出嫁的那天,在殿上辞行,其美貌光彩使元帝大为震动,这才知道她的美色为后宫绝无仅有,并且知道自已平时被画工们骗了,后悔不已。很想把她留下来,可是人已经定下来了,无法改变,只好将她嫁给匈奴王。过后,元帝严加追查此事,于是将画工毛延寿等人全部抄了家并杀了头。
这个典出自晋·葛洪《西京杂记》,亦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现将《西京杂记》中所记原文录于此以备览: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极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丑好,不逮延寿。……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这一诗句,用“春风面”比喻王昭君艳丽的面容,有如春风吹拂下盛开的花容一样艳丽迷人,比喻极其生动形象,后人遂引此典多以形容繁花及美人面容之美艳,陈氏词中用此典,正是借来以形容所咏之牡丹花美艳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