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后主刘禅一直被后人视为傻瓜呆子,有俗语为证:“扶不起的阿斗”。阿斗的愚笨由此深入人心,千年不易。其实,客观地分析阿斗的行径,只能说阿斗不是个英明神武之主,却绝非人们想象中的蠢材笨蛋,一堆糊不上墙的泥巴,甚至可以说,他是个颇有几分智慧的人,只是他从不卖弄聪明,外表上给人一种傻乎乎的感觉,所以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
阿斗的过人之处首先表现在他对孔明的绝对信任。虽然刘备临终托孤孔明,并遗诏令太子刘禅事之如父,凡事要请教遵从。但刘禅毕竟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身为一国之君,完全可以自我独断,任性而为。但他谨遵父命,决不肯越雷池半步,对孔明的尊重几乎无以复加,对孔明的意见也是言听计从,不打半点折扣。刘禅继位后,立即加封孔明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不仅总督全国的兵马军事,凡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也完全听凭孔明裁处。朝廷重要职位的任命,多半出自孔明之荐。甚至皇后的选择,也由孔明做主,纳了车骑将军张飞之女为正宫。可以说,刘禅对孔明的相信和依赖程度,刘备在世之日也不可能做得到。刘备与孔明的知遇之情,是千载君臣的典范;而刘禅与孔明的互信之情,仿佛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禅对孔明,从不以君主身份指使命令,虽然孔明对刘禅始终以臣下之礼待之。刘备初逝时,司马懿替魏主曹丕谋划五路大军伐蜀,蜀中震恐,孔明称病闭门谢客,其实是在家苦思应对良策。刘禅听说孔明生病不朝,亲自驾临丞相府,并独自进入相府的内室,与孔明亲切交流,当得知孔明已安居平定五路军马,慨然而赞欣然而返,又继续开开心心地享受生活去了。作为君主,亲自到下属的家里慰问,没有一点皇帝的架子。刘禅对孔明的殊遇可见一斑。当听到孔明的谋划后,刘禅高高兴兴地返回皇宫,再也不管孔明如何具体调兵遣将,对孔明又是何等的信任!这份关心和信任,曹操固然做不到,孙权也一样做不到,就是刘备也做得不如刘禅。孔明作为人臣,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能有何选择?
刘禅对孔明的好,还远远不止这些。孔明首次北伐不利,有街亭之失,箕谷之败,他上表自责,并请官贬三等。刘禅并未对他有任何责备,只是遵照他的意愿象征性地贬谪他为右将军,照样行丞相事,统督兵马。也就是说,只是名誉上免了丞相之职,实际上政权和兵权仍归孔明掌握。后来孔明在五丈原病逝,灵柩运回成都。刘禅带领文武百官全部披麻戴孝,出城二十里迎接,放声痛哭。自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并降昭致祭,谥号忠武侯,令建庙于沔阳,四时享祭。可谓极尽哀荣。事后,又遵从孔明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特别是将孔明的军事接班人姜维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各路兵马。对孔明,刘禅可谓仁至义尽。可以说,刘禅做了一个人主所能做到的极致:无以复加的信任,无微不至的关怀。刘禅深知,孔明之才,十倍于己,孔明如果想不明白的道理,自己肯定更是糊里糊涂;孔明完成不了的大业,自己决计无法指望。与其辛苦受累效果甚微,还不如安享荣华,放手让孔明去操心安排。所以,刘禅选择了相信和依靠,孔明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尽情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经营蜀国。谁能说这不是刘禅的明智之举呢?如果刘禅硬要独自决断,而才能又不足以治国,则君臣之间必有嫌隙,孔明无法施展手脚,蜀国也许等不到孔明去世就灭亡了。
作为一国之君,刘禅既不残暴,也不昏聩。而且在对待孔明的态度上显示出了一定的智慧。他一生并无大过,被人拿来说事的,无非是听信谣言,宠信阉宦。有一次司马懿被孔明打得几乎无法抵挡,只好使了个反间计,让人去成都到处散布孔明要篡位自立的谣言,这着实让刘禅吃了一惊,当即传旨让孔明收兵返川,以至于孔明好不容易取得的良好战局功亏一篑。人言可畏,尽管孔明知道是司马懿在捣鬼,但谋反的罪名是每个做臣子的都不愿背负的,孔明虽然很惋惜取得的战果,也只能暂时回到成都。待严查之后,发现纯属谣言,刘禅十分羞愧,当即向孔明承认了错误。虽然贻误了一次战机,但从刘禅的角度考虑,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过失。试想,他对孔明可谓信任有加,政权军权几乎全部都赋予了孔明,如果真如谣言所传,孔明要代己自立,自己可就没有半点还手之力了,这岂能不令他惊慌失措呢?位置都将不保,还谈什么北伐中原。先让孔明撤军,查清楚再说,反正北伐有的是机会。刘禅作如是想,确实亦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宠信宦官黄皓,是刘禅犯下的较大错误,因为听信了黄皓的谗言,刘禅不仅把姜维调离前线,坏了当时的大好形势,还差点撤换了姜维大将军之职,幸得姜维屯田沓中,避免了祸害。虽然如此,刘禅并未对国家造成什么巨大的实际性的伤害。除了对孔明极度信任外,刘禅对姜维也算是极为信任和倚重的,否则,不会让姜维这样一个从魏国投降而来的普通将领,做到总督整个蜀国兵马的大将军。
刘禅最让人们责难的,还是邓艾偷度阴平,兵临成都之时,并不集结兵马抵抗,而是选择投降,让邓艾兵不血刃地夺得了成都,而此时姜维等蜀中将领正在正面战场上,与钟会率领的另一路魏军浴血奋战。将士们没有被击垮,皇帝倒先投降了。这让蜀中君臣深切痛惜,而黑锅却让刘禅一个人背了,因为是他要主张投降的。可当时情形,刘禅不投降又能如何?邓艾的十万大军能征善战,姜维又远在剑阁,远水救不了近火。身边唯一愿意作战且有一定能力作战的诸葛瞻父子,在与邓艾军队对战中身亡,朝中已无将可用。而且就算此次能够保住成都,但汉中已失,蜀中屏障尽失,西川还能苟延残喘多久呢?当年孔明谋略超人,君臣同心,不也北伐无功吗?投降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老百姓免受干戈之苦;二是魏国或可让自己作为招降吴国的示范,不至于被加害。战争,不仅将士流血牺牲,自己兵败被执,也是死路一条。两相权衡,投降当然是更好的选择。
被移送洛阳后,司马昭果然封刘禅为安乐公,子刘瑶为侯爵,还赐给他一所大宅院,童仆上百人,金银绸缎无数。刘禅高兴得立即前往拜谢。司马昭宴请刘禅及一众蜀中投降官员。为了助兴,司马昭命先奏魏乐,蜀官听了颇为感伤;后奏蜀乐,闻者莫不掉泪,只有后主嬉笑自若,好像事不关己。司马昭不由感叹,像刘禅这样没心没肺的人,即使孔明再世,也保全不了他,何况姜维。接着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思念故乡川蜀,刘禅若无其事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过了一会,刘禅起身上厕所,他原来的手下卻正也跟着一起出来,并告诉他,如果司马昭再问他是否思念故乡,就回答说,先辈的坟墓远在蜀地,想起来就心中悲凉,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如此,司马昭也许会放你归蜀。果然酒将微醉,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思乡,刘禅把卻正教他的话照章全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后疑惑地问,这些话怎么听起来像是卻正教你的呢?刘禅大惊失色:您怎么知道的?司马昭手下听了无不摇头大笑。从此以后,司马昭觉得刘禅诚实可爱,对他再不疑虑防范。刘禅也自此过上了安乐生活,直至晋泰始七年得以善终。
世人以“乐不思蜀”事,耻笑刘禅之不可救药。其实刘禅再傻,也是有血有肉之人,岂能无亡国之痛。况且就算他是个贪图享乐之人,又焉能不思念为君之欢?何至于对灭国为俘无动于衷。如果他真是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天生是个傻子,刘备必不能立他为太子,孔明也无法与他相处多年而两相无碍。只是兵败投降,身为俘虏,一切尽在人之掌握,杀或留,取决于司马昭刹那之念。要是老是流露亡国之痛,复国之盼,司马昭必立取其性命。要保全性命,必须忍辱负重,把自己装扮成什么都不懂的大傻瓜,没有任何想法的庸常人。这样最多也就是被人取笑羞辱,比起亡国之辱,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既然要投降活命,那就索性扮傻充楞,痛痛快快地在世人的眼里愚蠢到底吧!
事实证明,据于如此处境,装傻比卖弄聪明管用,司马昭不仅解除了对刘禅的防范之心,还让他继续尽享荣华富贵,刘禅以千年骂名,换取了一生平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