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大义】
道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和运行的总原理。道就是无,而无可以生有,有即是“太一”。太一生阴阳,阴阳二气彼此交融,又产生了“和”。万物从此便生生不息,它们繁衍,它们生长。这便是宇宙的形成。
宇宙之大,繁然陈杂。但在这天地万物之中,无论是山间的顽石,还是路边的砂砾,无论是水中的游鱼,还是空中的飞鸟,它们都是阴阳二气激荡而成的和谐体。和谐才是人与自然的本质。
一般常人总是不喜欢听到孤家、寡人、仆下这样的称呼,但是侯王们却喜欢以此来自称。所以,世间的一切事物,有时是因为受损而获益,但有时又是因为获益而受损。
别人教导我的,如今我也用来教导别人,那就是“强悍的人是没有办法得到善终的”,我将以此来作为自己施教的开始。
【心读】
1.
形而上学,是哲学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不能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人不能没有脊梁。一般来说,形而上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体论,二是宇宙论。老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在他的哲学中,有非常深刻的形上学思考。他的本体论就是“道”,而他的宇宙论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哲学家能同时对本体论和宇宙论进行思考和探索,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对老子给出了比孔子更高的评价。他曾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但是,他却十分关注道家,他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黑格尔的话,确有他的道理。孔子的哲学是人的哲学。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问孔子,他说:“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由此可见,孔子更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哲学里,充满了人世间的温情和真诚。但在老子的哲学中,你却能读到一种寂静与安恬。读《论语》,如沐春风。读《老子》,幽渺空灵。
2.
中国人最崇尚的就是一个“和”字。在这一点上,先秦诸子中的许多学派都有一致的看法。儒家说:“礼之用,和为贵”。墨家说:“兼相爱,交相利。”这都是对“和”的推崇。但是,道家对“和”的理解,似乎要更为深刻一些。老子认为,“和”之所以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其原因在于,天地万物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彼此激荡而产生的和谐体。这就给人类追求和谐找到了一个本体论基础。
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和谐是身心灵的统一。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来说,和谐就是彼此相爱,彼此宽容。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和谐就是天地万物按着各自的本性去生长以及发展。
3.
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有时候,看似受损,其实却收获的益处。我们常说的吃亏是福,就很好的体现了老子的这句话。老子说话,总是充满了辩证的思想。他紧接着又说了一句:“或益之而损。”有时候,看似获益,其实却是受损。
获得的同时,必定也意味着失去。因为我们选择拥有某件事物的时候,便同时意味着我们选择放弃另一件事物。当我们选择在这个繁华的尘世间争名逐利之时,也就失去了在简静的一隅中感受静谧安恬的机会。当我们选择遁迹山林,迥绝凡尘之时,也就失去了在这人世间建功立业,衣锦还乡的可能。
说到底,人生无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关键不在于我们的选择是否足够正确,而在于我们是否认为自己的选择足够有价值。选择本身并无对错,而对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才是最最重要的。人是拥有自由意志的生物,自由就是选择,选择就是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