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传奇与诟病集一身,功勋与暴政同流传,千年以来,关于他的话题热度不减,其中“焚书坑儒”一事,更是一直被人提及,可是,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背后真相却鲜为人知……
历史的真相往往藏于细节里,一切要从“焚书坑儒”这一个名词开始说起,对这一定义追根溯源能够帮助还原真相,“焚书坑儒”一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孔安国》一文的《序》里。:“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但是这本书的这一说法存在很大的真实性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篇《序》是有人假冒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所做的文章,很有可能失实。既然“焚书坑儒”的来源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这一历史事件真相很有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从“坑儒”谈起,在历史上这一事件的记载,说法上一直就有所出入,在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中提到时候,是用“坑术士”三个词的,而同一时期刘向《〈战国策〉序》里写到的却是:“坑杀儒士”。“术士”和“儒士”一字之差,但却使得整个事件的意义变得不一样。那么秦始皇到底坑杀的是那一类人呢?答案是第一类人,当年秦始皇的确曾经下令“坑生”,但是,他下令坑杀的绝对不是“儒生”,而是一大批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方术之士。首先,司马迁的记载时间距离秦始皇时期是最近的,没有超过一百二十年,对真相的还原度是最高的,加之司马迁本人的严谨,他不会随意更改掉他千辛万苦搜集到的历史,并且“坑儒”一说,都是在司马迁之后才开始兴起的;除此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果秦始皇真的坑杀了儒生,那么秦朝的儒生怎么可能不曾记载下此事?即使他们不能记载下来,那么,紧挨着秦朝的汉朝儒生,他们手下的笔,长在脸上的嘴,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秦始皇?可是,就连汉初儒家有名的人物贾谊,在《过秦论》里面都只是写“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而根本就没有谈坑儒之事,这可是一篇专门讽刺批判秦始皇的文章,怎么可能遗漏掉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不是有心,那就只能说,“坑儒”一事,并不存在。
相比较“坑儒”一说经不起推敲,“坑术士”则是有具体记载的,《史记》里就写下了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这两个人利用秦始皇想要长生不老的心愿,一方面假惺惺的为其炼药,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又暗地里对秦始皇评头论足,心生不满,当这些两面三刀的行为被秦始皇知晓后,这两个人迅速逃跑了,而这位杀伐决断的帝王余怒未消,继而迁怒他人,他用最暴力的方式进行了报复,在咸阳城生埋了其他术士。由此可见,秦始皇“坑儒”是对他的暴政心生不满的人,刻意抹黑他的说法,事实上,他只是为了泄愤将那些心术不正的方术之士坑杀了而已。
除了“坑儒”一事是传闻与真相大相径庭,秦始皇的“焚书”和后人所理解的“烧书”也是不同的。
“焚书”一事,最先由李斯提议,在《史记·李斯传 》 中记载了李斯的原话:“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直译过来,大概就是请求将所有诗、书、百家学说一律去除,三十日内没有做到的人,处以黔刑和发配修城墙。医药、卜筮、种植农耕相关书籍可以保留,如果有想学习法令的,可以拜官吏为师学习。而秦始皇也的确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也就是说,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不是被烧毁了,而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起来了,而他们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愚百姓”,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禁锢思想,维护统治。
如果说,单单只有一处记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加上《史记·萧相国世家》里的记载,秦始皇并没有烧书一事,就可以得到肯定结论了。《史记·萧相国世家》里记载,“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段史实讲述的是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萧何没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坐拥天下后,从这些图书中获得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等资料。试问,如果是烧书了,这些书籍资料又从何而来呢?所以,真实情况是,当年秦始皇用尽了所有的人力物力收集天下书,之后,他把它们收藏了,尤其是,史书和诗歌一类,毕竟,史书里面有不少是讽秦暴政。
秦始皇是一个有巨大争议的人,所以,关于他的很多事情也难免会在流传中,失去最真实的模样,不过即使如此,历史也还是会给他公平公正的评价,还原他真实的样子,比如“焚书坑儒”传了千年,这背后的真相也还是会随着时间慢慢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