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
197页,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非正式环境下的校外学习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对象。在信息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应当思考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性,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启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将校外学习环境的特点概括如下:反映基本需要的参与、使领域结构可视化、可以显示能力轨迹、及时灵活反馈。也就是,校外学习环境与实践更贴合,让学生能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反馈。如此过程让我想到了翻转课堂。课前,学生实践,发现问题,课上师生互动,课后扩展补充。虽然不能像校外那样即时互动,但却给了学生足够的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考空间。
198页,让我想到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比喻。他说,知识不是能力,知识如果不转化成能力,很可能变成脂肪。的确,如果我们脑中堆满知识,而不转化成能力,随着知识的激增,原有的知识可能变成进一步学习的阻碍。
202页 书中所说除正式班级外,应有适应“科目学习”的班级,应该就是第二课堂吧。记得我们小学低年级时,还会有每周一次微机课、电子琴课、音乐、美术课,放学之后自由选择的画画、折纸兴趣班。随着年纪的升高,课表上的音体美变成了实际课堂中的语数外。正式班级中的课程都不能按照课表进行,第二课堂更是无从谈起。现行的评价体系如此,考试制度也是以分定学校,进而如此课程安排也不难理解了。我们常说教育应当改革,我想改革不应当是修剪一下表面的枝叶,而是应当从根源开始。有连根拔起的勇气,才有焕然一新之可能。
204页 我们彼此依赖又相互竞争。我们经常感到相互竞争,却忘记了互相依赖。我们每天都觉得自己过得最辛苦,却未曾真正用心体验过别人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思虑良多,却不曾想想自己身边的人。将心比心这四个字仿佛越来越远,也原来越难。我们越来越独立,我们都是“你”、“我”、“他”,忽视了“我们”这种“1+1>2”的力量。带着一颗包容理解的心,去看看这个世界,或是角落里的流浪汉、或是咖啡厅里的点餐员、或是身边的你我他。莫要成为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莫要成为社会面包的虎视眈眈者。试着走进一家面包房,从揉面团开始,烤出自己的面包,与大家分享。最后用在微信公号里面看到的一句话来收尾,“我一直在想,如今的时代,社交网络如此发达,我们却都在喊孤独。或许某一天,当我们放下ego,“我”变成“我们”的时候,才是我们不再孤独的时候。”
【阿里妈妈视频】
带着问题出发,带着答案归来
我相信将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他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是背后的一份追求
把冰冷的数据,转化为可视的标签,他让我们看到数据是有温度的,
一个标签,温暖一方人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不可能正在发生
努力着,付出着,前行着
他们是你背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