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国、印度与英国的茶叶二三事
【知·食】的目的,是将准确的、真实的、纯粹的饮食内容推给真正喜爱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题记】
或许是令人向往的工厂福利,火车站台茶摊和小贩的卖力吆喝,茶叶协会精妙的泡茶示范,分发茶叶时播放的精彩电影,热乎乎的茶水对印度士兵的心理慰藉……由茶叶商贩、茶叶店、铁路货摊、泡茶示范者和军队运茶车组成的茶叶行销战役,成功的将茶叶引入印度人的饮食生活。时至今日,茶叶店已成为印度每个城市、小镇和乡村的标志特色。
《知·食》郑重推出《印度》连载专题,以印度料理为主题,看印度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社会变迁……
至今,那场改变印度人饮食习惯的茶叶市场攻坚战,依然是市场营销的经典案例……
【工厂货摊】
茶叶协会任命一位主管和助手,把更多的茶叶摆放到食品商们的货架上。一战前,在乌戴普尔王公的晚宴上,圣克莱尔·维登牧师发现,身边坐着一位走遍印度各地,出售廉价茶包的爱尔兰人——利普顿(Lipon)(裸食注:就是立顿茶包的创始人)。推销员们设法向政府机关和商人办公室供应日常茶水。但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印度的茶叶市场依然没有明显的起色,在印度增大茶叶的销量,成为最难完成的工作。直到一战期间工业化的发展,这种情况,才得到较大改善。
当时,在工厂、煤矿和棉花加工厂的茶叶摊点上,焦渴的工人构成一个巨大的市场。茶叶从20世纪的现代工业开始,成为印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战争使工厂主们,开始注意保持工人的心情愉悦,并同意让工人们有时间休息喝茶。到1919年,茶叶小卖部已经成为工人所关注的福利待遇而固定下来。工人们又将喝茶的习惯带回家里,使家人和朋友都习惯喝茶。
【铁路站台】
除了工厂,印度进入工业世界的铁路,也是茶叶协会开辟的新市场。小承包商们,在旁遮普邦、西北边疆、孟加拉等铁路枢纽上,售卖茶壶、茶杯、茶包。“Chai ! Gurram,Gurram Chai !”、“Hindu Pani !”、“Muslim pani”(裸食注:“茶!热乎乎的,热乎乎的茶”、“印度人的水”、“穆斯林的水”)的叫喊声此起彼伏。
在茶中加入糖和牛奶后,这种乳状的甜腻混合物,很适合喜欢酪乳和酸奶饮料的北印度人口味。火车上,茶搭配着薄煎饼、辛辣干土豆和饼干,吃起来十分可口。通常在车站月台的茶摊上买到的茶,比火车头等餐车上的茶更优质。
在北印度,火车上的卖茶商贩在车厢中穿行,一手提着摇摇晃晃的铁壶,一手拿着杯子,嘴里喊着:“Chai-Chai-Chai”。但在南印度,茶叶与咖啡不得不正面竞争。17世纪,阿拉伯商人就开始在印度西部的山区种植小块的咖啡。1830年代,斯里兰卡便出现了咖啡种植园。由于咖啡比茶更先打入南方市场,时至今日,当火车穿越印度南方的土地时,有着更多卖咖啡的人。
【城镇茶叶店】
占据了工厂和火车站点的茶叶市场,茶叶协会自然不会错过印度的大城镇和港口。茶叶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之相对应的是,店铺周围大批的茶叶小贩。茶叶商贩以低于商店的价格销售茶叶,最终使得茶叶店关门大吉。然而对于茶叶协会来说,这意味着茶叶正逐步被印度人接受,因此他们并不关心茶叶小贩占据了茶叶店的市场。
让他们忧心的是,小贩大多用大量的香料为茶叶增香,而只使用很少的茶叶。对于提高茶叶销量而言,这种喝茶方式不太妙呀。因此,茶叶协会采用雇佣小贩的方式,出售精心制作的茶水,向如药汁般难喝的粗制滥造的香料茶发起了挑战。
【泡茶示范者】
对于那些从不抛头露面、未去过茶叶店的城镇家庭妇女,茶叶协会组织示范者到印度家庭做泡茶演示。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天在同一时间挨家挨户的拜访每户人家,在印度人家里展示冲泡茶水的过程,以便教会主人正确的泡茶方法。这种演示很受欢迎,即使是较为保守和传统的地方,也得到大多数家庭的接受。
在每个上等人的闺房中,会有专门的女性示范者进行演示,久居深闺的女子们从屏风后面好奇的窥视新鲜的泡茶技艺。但最为固执保守的印度教婆罗门,一开始拒绝从示范者手中接过茶水。完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说服斯里兰格姆寺的僧人允许在寺庙所属区域内分发茶水。
从热闹繁华的大城市到偏僻遥远的小城镇,通过茶叶协会泡茶小分队的努力,喝茶逐渐渗透到印度城镇人口的生活中。(裸食注:饮茶习惯的培养【知·食】——印度₂₈)在旁遮普,老一辈的印度人开始抱怨年轻人对茶叶的喜好,而不再热衷于他们认为更有益健康的牛奶或酪乳。
【茶水分发】
尽管茶叶行销战役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努力,但在印度某些偏僻的角落仍然很难被接受。赛义德·拉苏尔在1931年离开米尔普尔镇(裸食注:现在巴基斯坦)时说,他第一次喝茶是在孟买。而偏远的乡下,人们常喝的只有牛奶和水,茶只是在生病时才喝的药汁。为了消除这种误解,卡车或游艇被派往当地市场,茶叶协会示范者聚集成千上万的村人分发茶水,但想要说服印度农夫接受,却绞尽脑汁、大费周折。
由于当地女子特别喜欢看电影,聪明的示范者分发茶水时便放映精彩的电影,由此茶水也得到了她们的认可。到1936年末,印度村民已经完全习惯了茶,示范者用一年时间,轻松地分发了2600万杯茶。
【军队运茶车】
二战期间,印度茶叶协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军队中,特别的运茶车被装配起来以供应军队所需,甚至跟着在欧洲作战的印度军队一起被派往海外。运茶车上,装有电台装置、印度歌曲唱片,还有会写信的人,士兵们不仅能与家人保持联系,还培养了喝茶的习惯。一位战前曾是茶叶种植者的军官,高兴的表彰茶叶协会,在恶劣气候下的行军过程中,运茶车向部队军官和士兵,提供了一万多杯上好的热茶。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就把在军队培养的喝茶习惯,带到了印度各地的许多乡村。
当日本人使战争逼近印度时,运茶车为加尔各答、豪拉和马德拉斯等城市修筑防空洞的工人提供茶水,在马来和缅甸败退后的幸存者喝上了热乎乎的、慰藉人心的茶水。在孟买,对茶水抱怀疑态度的美国人,在运茶车的服务下,也开始喝不加牛奶的茶。据一本军用餐具盒手册的作者描述,茶与友谊、家乡和愉快的回忆紧密联系,给人们带来了满足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战争期间,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万能良药。
【茶战役的胜利】
由泡茶示范者、茶叶店、铁路货摊和军队运茶车组成的茶叶行销战役,彻底改变了印度人喝饮料的习惯。印度人,从1900年的滴茶不沾,到20世纪末每年喝茶数量占本地71.5万吨农作物的70%。1945年,连加尔各答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开始从送奶工那里,购买加入一点牛奶的茶水。
至今,茶已经成为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常规组成部分,茶叶店成为每个城市、小镇和乡村的标志特色。一张防水油布或竹席,四根支撑的柱子、一张桌子、两条弓背凳、一只便携式火炉、一把装满沸水的茶壶……男人们围在一起,站着或蹲着喝茶。就连圣徒、最顽固的婆罗门和穷人都喝茶。(裸食注:穷人会将喝茶作为抵御饥饿的手段)还有一种作为具有东方情调的饮品来推销的香料茶(裸食注:【知·食】——印度₂₈),已经成为美国和英国咖啡店中的时尚饮品。但实际上,它也算得上是英国人劝导印度人喝茶的行销战役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