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了裕廊集团的开发模式之后,不难发现裕廊集团采取的开发模式与国内许多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是有类似之处的,然而为何裕廊集团能够成为产业地产堪称殿堂级的模板?在开发模式之外,裕廊集团又做了什么呢?
不仅是“园”,更是“新城”
20世纪60年代之前,新加坡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更无工业区和工业布局可言。当时,所有行政、金融、商业中心,包括一些小型工业和手工业都集中在仅占全国面积1.2%的约8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区。这里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再无工业发展空间。
为此,新加坡政府不得不在市中心区外开辟新的工业区,这就是所谓“卫星镇”的由来。规划时,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规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则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沿裕廊河两岸规划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并把裕廊工业园规划成工业生产基地和转口贸易基地,有计划地保留10%的用地作为建设公园和风景区。
经过多年努力,裕廊园区不仅有工业园、科技园,还有商业区、物流园、裕廊港、住宅区、旅游区和高尔夫球场等,这就是典型的“产业新城”。
服务推动扩张
裕廊工业园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是其“以服务品牌推动公司区外扩张”的战略。由于新加坡国内发展空间狭小,为顺应园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的需要,裕廊集团成立了裕廊国际和腾飞公司专事在全球输出其卓越的园区服务管理品牌(如”一站式”的工业发展咨询服务等)和资本(如占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基地40%股份)。
40多年来,裕廊集团在新加坡开发了45个工业园区,并接着在全球116个城市拓展了750多个项目。其中,印度的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菲律宾的卡梅尔第二工业园、越南的新加坡工业园,以及中国的苏州工业园均堪称表率。裕廊集团也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园区孵化器”。
全球范围,集中招商
裕廊主要招纳三类客户群体:一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资本和市场;二是科技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和技术研发;三是跨国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新加坡建国初期的60年代,为了创造就业机会,主要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园区以简单厂房和仓库为主。到了70年代,新加坡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如电子业、造船业等),同期出现了大量普通的工业园区。80年代新加坡政府开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高附加值、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型(例如石油化工业),同期多样化的专业工业园区和工业地产陆续出现,基础配套设施日益齐全。到了90年代,新加坡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比如芯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出现了更加综合性的科技园区地产,商务、教育、研发配套进一步完善。
进入21世纪,以信息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开始发展,政府投下巨资支持研发和创新,于是集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知识城(如纬一科技城)开始出现。
由此可见,裕廊工业园就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产业链升级进行园区再造和服务提升,从而打造出新加坡“裕廊”卓越的管理品牌的。
完善服务体系打造
此外,裕廊集团还有着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为打造龙头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在裕廊化工园区,裕廊镇管理局实行了“21世纪的客户服务计划”,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以及能够由计算机处理且迅速做出回复的电话服务中心,减少官僚主义以及繁冗的文件处理工作,实现与客户便捷的商务交往,为客户节约时间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