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录第八——由“存在主义”说起
3月19日
刘妍彤:我在学校考文科综合时突有疑问,萨特的存在主义常论里谈到“存在先于本质”而其在另一哲学概述中又提出存在主义第二原理即“人能感知与感知外物,外物方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打破唯心主义了,可是本质与存在孰先,又将存在与本质归入了唯心,于是提出第二原理。是否可以理解为人才是事论根本,唯心唯物也不过出于人的无聊罢了呢?
于是仿佛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当发现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是因为其离开而我感知么?不是,是因为我感知而后方离开。
回答:对于这个什么“存在主义”的理论,这几天通过百度百科恶补了一下。核心的东西大概是这样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我看完那么一大堆之后呀,就是一个感觉,这个是人脑子想出来的东西吗?更准确一点说,这个是成人的脑子想出来的东西?
算了,还是来答复你吧。这里不想关于这个什么所谓的主义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讨论,那样太浪费生命。重点还是围绕你的“于是仿佛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当发现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是因为其离开而我感知么?不是,是因为我感知而后方离开。”这段话,从三个方面给你一点引导吧!第一是我们看看这个“存在主义”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第二是面对同样的甚至是比他们当时更恶劣的情况,中华民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第三是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怎么做才能正真获得更得东西。
先说第一个。这个思想形成的时代基本上就是欧洲近代百年的大动荡时代,包括了一战、二战这两个人类最大的灾难时代。当时整个人类都在痛苦之中,所以那些所谓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通过思考人生为什么会这么痛苦,最终得出了这么个东西。过多的分析就算了,这个主义到底好不好,对不对也不是我们能给定性的问题。但是有一点你可以注意一下,其实西方世界现在还是受这个主义很大影响的,比如美国现在想打谁打谁,不就是这个主义的“自由选择,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这个思想的具体表现吗?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弄出个911不说,反恐最后反出个“伊斯兰国”来。
再说第二个。我们说近代百年是人类最大的灾难时代,但是这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经历的最苦难的时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那五百多年的时间,那才是最苦难的时代,那种战乱虽然没有像二战那样波及到全球的范围,但是当时华夏大地也是尽数牵涉其中,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华儿女来讲,同样是没有一方净土呀,从范围上来讲,至少二战时美国本土还没有经历过战火吧,可是在东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可真的是没有一处可以享受稳定的生活的地方呀。那种痛苦的程度,那种痛苦所涉及到的个体数量之大,那种痛苦延续的时间之长,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但也正是这种极度的痛苦,去促使人们思考,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残酷?人为什么那么残忍?更关键的是到底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去享受安定、幸福的生活?所以有了先秦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诸子百家呀,现在我们能数出来名字的大概就是儒、道、墨、名、法、兵、杂、纵横、阴阳这些了,但是我相信在东周时期远远不止这些,诸子百家那个“百”虽是个虚数,但是几十种学说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很多学说经过人们实践之后觉得不能有效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所以自然的淘汰掉了,类似于这种“存在主义”的学说,在东周时期的中华大地上一定也出现过,只是因为他没有实际的用处而自然被淘汰了,他不具备传世的价值。而我们现在能够了解、掌握的儒、道等这些学说,是被实践证明对改善这个社会有作用的,所以说一直流传至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绝对是这个宇宙当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我们再说第三个问题。我只用一段古文来答复你,同时再提供给你5句话,帮助你去抓住你想要的东西,去追求那快乐富足的生活。
首先看这段古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
这里不对这段话做具体的解释,其实重点是想告诉你“废兴存亡”的道理,以及我们怎么去运用这个道理来过上我们幸福的小日子,还有就是简单解释一下那个“仁”字。想了解这段话更多的意思,等你高考结束后再说。
“废兴存亡”这不是一个词,而是对小到一个事物,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四个阶段的高度概括。从社会角度简单来讲,“废”就是那些苦难的年代;结束那个苦难的年代就叫“兴”;保持住,别让苦难再回来就是“存”;保持不住了,幸福的生活过去了,苦难又回来了,就又是“废”;如果“废”了之后不能“兴”,那就叫“亡”,而虽然没有苦难,但是也“兴”不起来那种状态我管他叫做“残存”。可以说所有的思想都是在“废”时产生的,而有的思想能帮助实现“兴”,更多只能做到“残存”,有些甚至会造成“亡”,比如那个“存在主义”就是典型的“亡道”。
至于你说的“于是仿佛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当发现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是因为其离开而我感知么?不是,是因为我感知而后方离开。”这点感悟,我们来看,对于帮助我们去抓住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帮助呀。你感知也好没有感知也好,不都离开了嘛,能留住才是硬道理,留不住的就都是歪理。那么留住的方法是什么?孟老夫子给出的方法是“仁”,这个字的解释也太复杂,尤其让那些迂腐书呆子弄得乱起八糟。我从字源上的理解,就是看甲骨文的这个字得出的认识是:“仁: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然后才能相处,才能长久”。就这么简单。其实一个人也好,一个物件也好,他离开我们确实是他选择上的自由,这就是平等的原则,我们无法强求任何人或者物留在我们身边,注意不要以为看上去没有生命的一个物件就能任我们摆布,一样做不到的,物品也有选择,不过这里不展开说了。我们想留住人或者物,同样也是用这个平等的理论。为什么那些会选择离开我们,一定是我们自己不够好,或者说不符合对方的标准,所以对方选择离开,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不断的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良品磁铁”而不是“垃圾磁铁”,当我们的吸引力足够大的时候,所有的好东西都会往我们这里聚集,到那时选择权就在我们了,你愿意跟我,这是你选择的自由,但是我还要看看你配不配呢,这同样也是我选择的自由,大家平等嘛。这才是真正的选择上的自由,我们没法选择让其留下,但是当其选择我们时,我们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
更多的不说了,不然又弄个三、四千字,对你现在高考也没有帮助,反倒浪费时间,下面的5句话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而且要牢牢背下来,因为这是能让我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唯一保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5、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这是《周易》当中乾、坤、大有、小畜、大畜这五个卦的象辞,现在不给你做任何解释,真有心学习的话,自己去背下来之后再找我,真正能背到很熟练了,我再告诉你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