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弟弟红包从月子中心回家后,两岁半的豆包终于开始闹情绪了,本来对于可爱的小弟弟的喜爱在发现弟弟需要占用大量妈妈时间的情况下消散殆尽。在我给红包喂奶睡觉的时候,豆包跟阿姨一言不合就开始大吵大闹,吵得我半天也哄不睡红包,红包过度疲劳后更不好哄,两个孩子吵得我和阿姨精疲力尽。
家里大人总是在我哄红包的时候对豆包说:“你声音小一点,不要吵弟弟。”可是越这么说豆包越变本加厉的大喊大叫:“妈妈不要抱红包!妈妈陪我!”。
我问豆包:“妈妈哄弟弟睡觉的时候你可失落了是吗?”
“嗯。”
“你希望妈妈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你。”
“嗯。”
“妈妈把弟弟哄完就可以陪你了,你越安静,妈妈越早能放下弟弟,就有越多的时间陪你玩。”
“可以。”
可是似乎并不管用,豆包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大喊大叫呼唤妈妈陪她。
我想了想,好像豆包在有别的家人高质量陪伴的时候也并没有大喊大叫,只是每个人都在忙碌的时候她才大喊大叫。看来也许并不是因为弟弟。
我只好从房间里出来再次安抚豆包:“豆包,妈妈在哄弟弟,阿姨在做饭,每个人都很忙,你觉得有点无聊是吗?”
“嗯。”
“你不知道每个人都在忙的时候你可以做些什么。”
“嗯。”
“那我们来一起想一想,妈妈喂奶、阿姨做饭,没有人陪你玩的时候你可以做什么?”
“我不知道。”
“嗯,那我想了一个好主意,你可以看书,你还可以玩拼图。”
豆包眼睛一亮:“我可以和小熊玩。”
“嗯,是啊,你还可以画画呢。”
“我要玩颜料!”
“嗯,你想出来这么多好玩的啊!还有什么?”
“我可以找手手(手手是她的安抚巾)玩。还可以@#$%^&.....”
于是豆包兴高采烈的自high了起来,不再纠结妈妈去陪弟弟的事了。
当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软弱无力时,若我们用强力制止他们,或是一味妥协,其实增强了他们弱小卑下的感受,或是在教他们利用无助和软弱得到特别关注,对解决难题有弊无利。
此时,唯有在连接的基础上关注解决方法,滋养孩子的内心力量,孩子才能重新找到归属感和自己的价值感。
当我们为孩子做事时,他们就无法学会自己做事。提问,表面是家长引导孩子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法。但背后,是家长将解决方法,也就是事态发展的走向交给孩子,帮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重新找到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