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听风
作为一个写作者,偶尔我也会有些认命式地认为写作这件事,也是占有相当一部分天赋因素的。每当我读到像张爱玲、汪曾棋、林语堂他们的一些简练、优美的句子的时候,心中不免要赞叹:他们天生就是写作的料啊。
可是很多时候,我总是认为自己并不具备这种才能。偶尔只不过是凭着一些些的热爱,在艰难地打磨出一星半点的亮光出来。
最近看《刻意练习》,却颠覆了我的这一想法。
在这本书中的第六章,作者提到了伟大的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
在富兰克林的自传中,他写到,按他早前受过的教育,他的能力中人当一名普通的写作者,最多只能保证文章写的通顺。有一次看他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杂志,他被里面高质量的文章所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不些漂亮的文章。
富兰克林的做法是:他找到杂志中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简短的描述,只要让他能想起原句讲的是什么就行。练习几次后,他的目的并不是复述别人的句子,而是要自己写出高质量的句子。
这种复述的练习让他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他的词汇积累的不像杂志文章的作者那样丰富,并不是说他不认识那些好质量的词语,只是他自己不能做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于是他想到另一种练习的方法。
他决定把杂志中一些好文章的语句改写成诗,他确定,写诗将迫使他想出大最晚其它不同的词语。在改写后等待一段时间,他再把当初改写的诗句写回散文。这个方法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让自己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富兰克林在词汇的练习结束后,开始进行文章结构和逻辑的练习。他再次找来杂志中好的文章,为每个句子写下一些线索,他把线索写在不同的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等待一段时间后,他把这些顺序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把自己总结的文章和原作者进行对比。有时候,他会发现自己的思路跟优秀的作者不一样,于是,他再次修正自己。
众所周知,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他的著作《穷查理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由此可见,富兰克林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写作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了,它是需要长期大量练习得来的。也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刻意练习》。
练习的方法如下:
1、制定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2、找到一个老师或是模仿对象(《观察者》杂志的作者们)
3、勤加练习(先练习词汇、再练习结构、逻辑)
4、不断反馈修正改进(对照自己的文章和杂志中文章的差别)
5、设立练习的标准(直到自己写了他人喜爱的作品)
读完这个老人家的故事,真的令我一阵羞愧。我发现每当我对于他人写作才能赋予天生有这方面才能的感叹之时,一方面是对自己不够勤奋的一个托词,另一方面是对于自己还没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练习方法的一个安慰。
尽管我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坚持写日记,也在近三年时间做各种读书笔记,每年看书近百本。但对于我心中的标准来看,我的进步非常微小。参照富兰克林的方法,我的原因主要是:并没有做到刻意练习(只是一种随意的、零散的记录);没有系统的训练自己;没有进行自我反馈和修正措施(我是一个很怕修改自己文章的人,一般写完就放在一边)。
我认识一位练习书法十多年的朋友,写的字相当好看,如今已经是一位书法老师了。我有一次问他,他是如何练习书法的,他说小时候有上过一段时间兴趣班,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后来基本上都自己练。找到过去书法家的字进行各种方式的临摹:正着写、反着写、双钩临摹、复印式临摹,总之,不断地让自己写的字达到一个更好的标准。
“在练字的时候,让自己的肌肉达到某个部分的训练的记忆,下次你写到这个字时就知道如何下笔了。”这个方法和富兰克林练写作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过这两起事例,我就越发对于“天生具备某种才能”的想法有所改观。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至少它能让我不再陷入那种“我到底是不是写作那块料”的怀疑当中。不光是增长了信心,还找到了一个绝佳训练自己的好方法。
也是书中提到的三个关键练习因素:
专注
反馈
纠正
将写作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方法来解决它们。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生是99%的努力加1%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