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范儿福利来了~《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交会穴》

《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腧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  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灵枢  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另外,《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难经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六阴经 五输穴 五行配属表 

六 阴 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 五输穴 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五输穴之意义

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总而言之,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五输穴属性与原理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阴经井木、荧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这样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吗?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说:“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金,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类此。”这是将庚金与乙木就五行与天干融合说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干),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其余四输依次类推。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五输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还包括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位。这些穴道一直被认为治疗范围广,效果好的穴道,不仅可治疗局部,邻近和循经的疾病,还可治疗全身脏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医生也就仅针手脚(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达到起病愈合的目的。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广?从解剖学分析,除了与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脏腑有节段神经的牵连关系外,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的缘故。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不是与人体该部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而是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它们的功能很复杂,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将之应用于针灸也就是针肘膝以下的穴道,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

还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个手指的功能复杂;在脚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个脚趾的功能复杂。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脏腑病症”和很好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疗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疗效亦好,特别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妇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经穴所能及,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认识及应用。

五输穴经典应用

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有一少带多的优点。五输穴为五脏在经络的全息点。古人言:“善用针者,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主要系指五输穴而言。如果说方剂有经方时方之分,针灸亦可分经方时方,灵活应用五输穴就如同方剂学活用经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关五输穴的应用,首先仍系以《内经》为主,其次则为《难经》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气相求用法(又称交应疗法);五门十变疗法;升降应用疗法;时间疗法等等。以下择要介绍:

内经一般用法

内经有关五输穴应用的报道很多,但应用最广泛则是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这里指出了五输主治五变的应用刚要,其应用大致可归类分析如下:

“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可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或炎性证初发期之暴痛。或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有一定治疗作用,根据灵枢本藏篇所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无知者为病在脏,又《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交接点,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阳点刺出血,能泻脏热,疏通经脉中气血凝滞,开郁通窍,对中风、热厥、喉肿、狂疾有特殊疗效;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症;心井少冲,小肠井少泽均能治中风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冲清热镇心尤有卓效;膀胱经井穴至阴能矫正胎位及治难产;肾经井穴涌泉善治各种厥逆及各种痫症,小儿惊风。此外中冲、关冲均能回阳救逆,治疗中风猝倒……。窍阴也能治失眠。从这些例子看来,可见病在脏者取之井,是经验的结晶。《乾坤生意》也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点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例如:临床上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此外《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还有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等也在临床常用。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中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输穴对于阵发性的神经痛及间歇性的发热有效,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停停),有时严重。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盖输穴非属土(阴经)即属木(阳经),木主风,土主湿,例如:风湿痛平时天气好则平安无事,下雨天潮即疼痛发作。还有疟疾癫痫也是有间歇性的发作,这些都是输穴主治的范围。个人临床常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陷谷治前头痛,临泣治偏头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输穴。此外用各经输穴治风湿病痛也极有效,这都是从“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出发所致。

“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经穴能温通经络,疏散风寒,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对于各经病变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调者也适用。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的作用,又脾经脉连舌下,针灸大成记载刺脾经经穴商丘,能治舌本强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强痛亦皆能导致声音改变,此外心经经穴通里善治暴瘖(见金鉴)亦是本于“病变于音者取穴经”的原则下使用的。综合观察各经经穴,如:阳溪治牙痛(见席弘赋);解溪治风湿面肿(见金鉴赋)及颏部、下颌、前颈病变;阳谷(小肠经经穴)治颌肿口禁(见百症赋);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金鉴);复溜(肾经经穴)能定喘;间使(心包经经穴)可治失音(百症赋)皆与咳喘或口部发音有关,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临床价值。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强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气、胀闷、泄泻等症。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则能促进消化、呼吸新陈代谢的强壮保健作用。尺泽、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饮食不节,急性肠胃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泽、尺泽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针对上述原则,五脏有病可取荥穴、输穴。

如:心经有火,出现舌赤、口燥、心烦等症时,可取心包经的荥穴劳宫、输穴大陵治之。肾经有热,出现尿频、溲赤、腰痛等症状时,可取荥穴然谷、输穴太溪治疗。此处取荥输主要是指阴经之荥输,与前述荥输主外经,多系取阳经之荥输有别。

病在脏(阴之阴)取荥输之原因大致如下:脏病以心病为急,又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主明则下安”阴经荥穴属火,与心相应,针之有护心气之作用。阴经之输穴属土,针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阴经之输穴与原穴同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患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针输穴有调脏腑原气之作用。病在皮肤(阳之阳)取阳经合穴,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病常用大肠经曲池穴治疗。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为主),阳陵(治带状疱疹)均能治相应的各经皮肤病变。盖合穴属土,刺合穴一则通于脾,清热利湿,一则补土生金,增强皮肤之抗病力。

还有《灵枢经•本输篇》曾说:“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输络……秋取诸合……冬取诸井……。”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说:“……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这些都与季节有关,留在时间疗法部分再相加说明。

《难经一般用法》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这就是五输穴配合五行属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为什么说:井可治心下满,荥穴可治身热,输穴可治体重节痛,经穴可治咳喘寒热,合可治逆气泻泄?因为井在脏属木为肝,肝分泌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若肝失调达而郁结,则中脘必现痞满,故心下满,可当取井穴;荥穴在脏属火属心,心主血脉,脉是营养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碍营养进行,使体内发生变化,即现身热,当刺荥穴,荥穴能清热泻火,治疗各种热性病(急性热性病),也能育阴清热,治慢性热病;输在脏属脾属土,脾助消化,相当于西医的淋巴,若其吸收运化迟滞,就发生体重节痛,当取输穴,输穴能补土益气化湿,除疼痛外,肿满倦怠,泄泻都有较好疗效;经穴在脏属肺属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调温作用,若客邪皮毛,调温失调,就发生寒热,客邪传肺,肺失肃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济,就发生咳嗽,两者病证,均用经穴;合穴在脏属肾属水,肾为滤水器官,膀胱乃排水总枢,若邪热客于膀胱,膀胱失职,水分就从大便排出,发生逆气而泄之病,又肾主受纳,与肺之肃降共同完成气之呼吸。肾虚则气逆不降,而为喘、胀、闷、宜针合穴。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十二经原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原穴名称,在《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脏原穴:

肺原出于太渊,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冲,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

《灵枢 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

大肠原过于合谷,胃原过于冲阳,小肠原过于腕骨,膀胱原过于京骨,三焦原过于阳池,胆原过于丘墟。

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甲乙》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指出就是“以输为原”。这与阳经六腑输穴之外另有原穴有别。《难经  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在治疗方面,《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十五络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列缺 心经 通里 心包经 内关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偏历 小肠经 支正 三焦经 外关

足三阴经 脾经 公孙 肾经 大钟 肝经 蠡沟

足三阳经 胃经 丰隆 膀胱经 飞扬 胆经 光明

任、督、脾大络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余皆仿此。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患。

络穴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谓之“原络配穴”。 

另外,《素问  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故又有“十六络”之说。 

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郄穴表

十六郄穴歌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胆郄外丘肝中都,

心包郄门焦会宗,膀胱金门肾水泉,阳维阳交阴筑宾,阳跷附阳阴交信 。

十六郄穴表

阴 经 郄穴 阳 经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蹻脉 交信 阳蹻脉 跗阳

郄穴的名称和位置,首载于《甲乙》。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治病慢,但我绝不同意这个观点。

比如,某人心脏病忽然发作,昏过去了,怎么办?这时无论是去找哪个医生,都得要耗费一些时间,很多时候,还没等送到医院,人就不行了。再比如急性哮喘,发作的时候,人的感觉简直是生不如死,痛苦万分,有时一口气没接上来,也就撒手人寰了。再快的车,把病人送到医院,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病魔是不等人的。

真正的急救,是当场救治,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时,把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点。

这时候靠谁?靠我们自己,或者靠我们身边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当遇到了心脏病发作或急性哮喘这样的急症,通过中医的取穴进行急救,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比如,心脏病突然发作,就马上取心包经上的郄门穴这个大药;急性哮喘,就取肺经上的孔最穴大药,只要对它们进行强烈刺激,比如扎针,或者进行强有力的按压,往往都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起死回生。

人体哪一种穴位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这就是郗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用,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合为十六郄穴。这十六个郗穴是: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

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穴。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该穴具有清热凉血之功,善治血证,主治咯血、呕血等出血疾患。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刺或艾灸此穴可泻本脏之热,故有泻肺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潮热,咯血,咽喉肿痛等,两者配伍使用治疗阴虚火旺咯血。

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穴。

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该穴可治疗急性疼痛,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祛瘀止痛之功,主治咽喉肿痛,面肿等。《甲乙经》:喉痹不能言,温溜及曲池主之。两者还共同具有祛风湿,利关节,通经络,止痹痛之功,用以治疗上肢不遂,肘臂痛等。

足阳明胃经郄穴——粱丘穴。

取该穴时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该穴是足阳明脉气深聚之处,故有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主治胃痛,胃肠痉挛等症。足三里是足阳明之下合穴,是治疗脾胃病的首选穴,能补能泻,能升能降,具有健脾,消积滞,和胃降逆,通腑利湿之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取之三里也。本穴为机体强壮要穴,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益彰。两穴配以犊鼻,血海,阳陵泉,阿是穴,还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手少阴心经郄穴——阴郄穴。

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该穴具有清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疗神经衰弱,癫痫;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等急症。

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穴。

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该穴具充养阳气之功效,可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等症。配太冲穴、足三里穴可治目视不明。養老穴对治疗青春痘或熬夜引起的面部小泡有特效,對眼睛疲勞也有奇效,而神門為檢查循環系統的重要穴道,對消除疲勞也有幫助,兩者聯合可提昇氣血,保持手腳靈活。

膀胱经郄穴——金门穴。

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故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委中则为足太阳合穴,膀胱经属水,水性寒凉,故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有“血郄”之称,膝为筋之府,本穴位居膝窝,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主治腰痛,半身不遂等。郄穴与合穴配合使用,祛风活络之功更为突出。如金门配大肠腧、委中、命门治疗腰痛效果颇丰。

肾经郗穴——承浆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该穴是连通体表体内的一个穴位,可主治口眼歪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如配合委中穴可治衄血不止;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等症。

手厥阴心包经郄穴——郗门穴。

位于腕横纹上五寸。该穴善治血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主治咳血,呕血等。曲泽归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行令,故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活血化瘀之功,主治心痛,烦躁等,此外,本穴具有通经活络,疏利关节之功,用以治疗肘臂痛,上肢颤动等。

三焦经郄穴——会宗穴。

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的桡侧缘。该穴具有吸湿降浊的功效。可治疗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等症。配听会穴、耳门穴治疗耳聋;配大包穴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胆经郄穴——外丘穴。

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该穴有传递风气的作用。可治疗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等症。如配伍腰奇、间使穴、丰隆穴、百会穴治癫痫;配环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阳交穴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穴、条口穴、阳陵泉穴治腓总神经麻痹。

足厥阴肝经郄穴——中都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该穴主治血证,具有清肝泻热,凉血之功,可治疗急性肝炎、膝关节炎、子宫出血、疝气等疾病。

阴跷脉郗穴——交信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该穴有外散寒冷水湿的功效。可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等症状。如配伍关元穴、三阴交穴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穴、血海穴、地机穴治崩漏;配中都穴治疝气;配阴陵泉穴治五淋;配中极穴治癃闭;配关元穴治阴挺等。

阳维脉郗穴——阳交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该穴具理气降浊之功效,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诸疾。配环跳穴、秩边穴、风市穴、伏兔穴、昆仑穴可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阴维脉郗穴——筑宾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该穴具散热降温之功效。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等症。配肾俞穴、关元穴治水肿;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承山穴、合阳穴、阳陵泉穴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穴、百会穴治癫狂、痫证。

阳跷脉郗穴——跗阳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吸热化湿之功效。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等症。

背俞

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十二背俞穴表 

六 脏 背 俞 六 腑 背 俞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

 肝俞  胆俞

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脾俞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  背腧》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  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素问  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难经 ? 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藏病证。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萎及骨病等。余仿此。

募穴

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表

两 侧 正 中 

脏腑 募穴 募穴 脏腑

 中府 膻中 心包

 期门 巨阙 心 

 日月 中脘 胃 

 章门 石门 三焦

 京门 关元 小肠

大肠 天枢 中极 膀胱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

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

募穴,始见于《素问 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 六十七难》有“五藏募在阴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等十个募穴的名称和位置。《甲乙》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 《难经  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八会穴

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 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为骨之会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穴,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另外,《难经  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八会穴还能治某些热病

八会穴表 

八 会 穴 名 经 属

脏会 章门 脾经募穴

腑会 中脘 胃经募穴

气会 膻中 心包经募穴

血会 膈俞 膀胱经穴

筋会 阳陵泉 胆经合穴

脉会 太渊 肺经输穴

骨会 大杼 膀胱经穴

髓会 绝骨 胆经穴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之所传。因窦氏善用此法而声誉倍增,故又称“窦氏八会”。 

八脉交会穴表 

经属 八 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胃、心、胸

足厥阴 内关 阴维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目内眦、项、耳、肩胛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 照海 阴跷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得八穴相互交会的关系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余同。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李櫩《医学入门》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

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因大肠、小肠、三焦三经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为了区别,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论根据首见于《灵枢  本输》“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因“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甲乙》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治疗六脏病证的主要穴位,《素问  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疗厥;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遣尿等,都为临床所习用。 

下合穴表 

手 足 三 阳 六 腑 下合穴 

手三阳

太阳 小肠 下巨虚

阳明 大肠 上巨虚

少阳 三焦 委阳

足三阳

太阳 膀胱 委中

阳明 胃 足三里

少阳 胆 阳陵泉

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的记载,始见于《甲乙》。交会穴的分布多在头面、躯干部位。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这样既可以治任脉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阴经的疾患;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它不但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这就是交会穴的特点。

全身有101個交會穴,其分布特點主要是頭面、軀幹部居多,頭面多陽經交會穴,軀幹多陰經交會穴,表現為「同氣相接」。臨床上,交會穴多用來兼治其所交會經脈的疾病。例如下肢三陰交屬脾經,而肝、腎二經也在此相通,故它不僅能治脾經病,也可以療肝經腎經的病症。又如督脈位於頭頂的百會,亦是手足三陽經共同會合之處,因此該穴既能治療督脈本身的病症,又能統治六陽經脈的病症。交會穴是頭身部病痛就近取穴的重點,位於胸腹部的交會穴,有的還是臟腑募穴。

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

手阳明大肠经:[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足阳明胃经:[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足太阴脾经:[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足少阴肾经:[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手少阳三焦经:[交会穴]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大椎(督脉)。

足少阳胆经:[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足厥阴肝经:[交会穴]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阳蹻脉:[交会穴}申脉、仆参(足太阳),跗阳(郄;足太阳),居髎(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巨骨、肩髃(手阳明),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睛明(足太阳),风池(足少阳)。

阴蹻脉:[交会穴]照海(足少阴),交信(郄;足少阴),睛明(足太阳)。

阳维脉:[交会穴]金门(足太阳),阳交(郄;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足少阳),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此外,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通于阳维。

阴维脉:[交会穴]筑宾(郄;足少阴),冲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期门(足厥阴),天突、廉泉(任脉)。此外,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通于阴维。

交会穴不仅能反应和主治本经的病症,而且还能反应和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如大椎既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所以它既可治疗督脉的病症,又可治疗诸阳经的病症。又如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经穴,但因其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所以它不仅能治脾经的病症,还能治疗肾经、肝经的病症。同时,由于足三阴经均与任脉有交会关系,因此,足三阴经经穴也多能治疗关元、中极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